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

ID:42370287

大小:1.38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9-1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_第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_第5页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清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

2、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时代背景“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明了大意整体感知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广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

3、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扫除障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

4、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翻译课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

5、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好好的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抓情节入情境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听读课文1、你能用几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本诗的内容吗?并用心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群童抱茅屋破漏雨·期盼广厦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

6、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破漏雨心情苦痛无可奈何忧思不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期盼广厦心怀天下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之下,他又在想些什么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

7、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抱茅无可奈何屋破漏雨忧思不绝现实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事人自己理想天下寒士博大胸怀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理清思路广厦千万间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杜甫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8、。 --〔前苏联〕别林斯基诗词欣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