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

ID:42343545

大小:2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3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_第1页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_第2页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_第3页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_第4页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废墟的召唤》(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城关二中杨老师◆教材分析《废墟的召唤》是作家宗璞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写于1979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停滞不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学习本课要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历史,研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品读,体味课文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增强作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一

3、)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

4、烬。 提问:看了这段录像,你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生字注音。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lǐ)窸窣(xīsū) 2. 生词注解。 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

5、,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3.作者介绍。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

6、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4.课文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12月,当时,党的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意在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是“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2.小组交流。3.明确:(1)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

7、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枯荷衰草。(2)作者渲染这一派荒芜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3)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4.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张,抒

8、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着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第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呼唤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第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三、深层探究1.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交流点拨:冬日;心情沉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