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10545
大小:45.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12
《完善标准体系,夯实基础管理,持续推进标准化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完善标准体系,夯实基础管理,持续推进标准化作业——检修工程部2013年基础管理经验交流材料检修工程部作为检修保产单位,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安全和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检修安全和检修质量呢?作业标准化、标准化作业是我们的基点和突破口。只有抓住标准、抓好标准,使标准体系有效运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检修和检修质量。下面就检修工程部标准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向大家汇报如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引言——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抓标准建设、完善标准体系检修工程部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大量的维修作业
2、标准,包含检修作业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技术标准、维护作业标准五大类,基本涵盖了主要维检修作业活动。但只是解决了有没有标准的问题,标准普遍存在着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和现场不按标准作业的问题,既无法保证检修质量,也无法保证安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么呢?那得从2010年12月30日发生的一起天车检修安全事故说起。2010年12月30日,检修工程部不锈钢作业区天车检修班职工刘海英,在更换不锈钢厂炼钢分厂2#天车主钩钢丝绳时,在穿绳过程中被弹起的钢丝绳打中面部,造成轻伤。后经调查发
3、现,不锈钢2#、4#天车同为220t/65t/10t天车,结构和作业过程相同,2#、4#天车主钩钢丝绳更换作业使用同一个检修作业标准:G030204200201-4#天车主钩钢丝绳更换(2007年7月制定)。该标准不能对相应的检修作业起到规范、指导作用,使“不锈钢炼钢2#天车主钩钢丝绳更换”作业活动过程失控。具体表现为:1、作业步骤缺失,所列作业内容不全且部分与实际作业内容不符。(1)缺少盘式抱闸穿绳孔停车位置确认内容。(2)没有盘式抱闸穿绳、固定作业内容及作业要点。(3)鸡心卡回装作业过程与实际不
4、符。现场用卷扬吊装,而标准中是“挂设滑车组,放麻绳将鸡心卡子吊起,回装到平衡梁上”。2、技术质量操作标准缺失、不全。(1)标准中只提出4根新绳的单根长度为250米,没有卷筒固定端及盘式抱闸端的缠绕、穿绳长度。(2)无新旧钢丝绳对接焊接技术标准。经过整改,2011年1月不锈钢作业区重新制定了“不锈钢炼钢2#、4#、5#天车主钩钢丝绳更换检修作业标准”,修正、完善了作业步骤、作业内容和技术质量控制标准。该标准于2011年2月审核通过,获得发布。无独有偶,2011年1月18日,通过现场跟踪碳钢薄板厂13#
5、天车主钩钢丝绳更换,发现检修作业标准“碳钢薄板厂11#-14#天车180t主钩钢丝绳更换检修作业标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作业步骤确实、作业内容简单、技术质量控制标准失准等问题,标准操作性差、不具有现场指导性。经过了上述事件,检修工程部意识到必须重新审视标准化工作,从源头抓起,抓好标准化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检修安全和检修质量的问题。二、建立健全标准管理制度,实现标准管理的标准化一套好的体系,如果想长久、稳定地运行下去,必须有制度作坚强的后盾,标准体系也不例外。针对以往标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一些
6、问题,首先从完善标准管理制度入手,使标准建设从制度上予以保证。从2011年初开始,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下发了《检修工程部维修作业标准管理办法》、《检修工程部维修作业标准评价细则》、《维修作业标准文件编号规则》、《维修作业标准编制要求》等一系列管理文件。这些文件对标准管理中的各相关方职责、标准的编、审、发、评、修、实施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明确规定,明确了管理流程,为标准体系化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我部已形成了一套从编制、审核、发布,到评价、修订、实施的完整的标准化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了标准管理的标准化,
7、标准体系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三、确立标准三级审核制度,提高标准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2011年开始,确立了标准的三级审核制度,即标准起草后,首先由区域级技术、管理、操作人员讨论修改;然后由作业区级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技师讨论审核;最后由部级各专业主任工程师组织审核。尤其以专业主任工程师牵头的终审制度,改变了以往标准审核由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审核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标准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检修工程部现有六个专业审核组,是按专业和检修区域划分的。四、推行标准现场评价制度,确保作业标准的安全性、先
8、进性、可操作性为使我部作业标准评价工作切实有效,2011年3月,我部制定下发了《检修工程部维修作业标准评价细则》。评价细则中,针对不同种类的作业标准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即:检修作业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护作业标准四类评价标准,并就评价的方法给出了指导意见。1、建立标准评价体系的目的(1)解决如何评价标准的问题。评价者没有评价依据和责任,标准的好坏取决于标准编制者的水平。(2)从制度上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现场,了解现场,探究标准的可操作性,使得标准真正达到“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