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ID:42302998

大小:30.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一)急性期:(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2)患肢广泛性肿胀。(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5)Homans征阳性。(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

2、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1、血瘀湿热型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

3、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2、血瘀气虚型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治法:活血益气通阳。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一、预防措施

4、(一)基本预防措施嘱患者人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嘱家属进行下肢的按摩。(二)经络系统的中频、艾灸及推经中医的经络系统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它可以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各种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过中频治疗复溜、承山穴,艾灸涌泉穴,推膀胱经可以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作用。人的下肢及足底部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它与人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上述治疗可以加强它

5、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从而促进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人体的代谢过程,促使静脉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中频治疗穴位(复溜、承山)操作方法:先选取下肢的复溜、承山穴(复溜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承山位于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中频选取F3电疗模式,选取相应的频率及强度,进行治疗,时间为20分钟,

6、每日一次。有感染、肿瘤的病人禁用。2、艾灸涌泉穴操作方法:先选取涌泉穴(涌泉穴在人体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艾灸距穴位皮肤约2~3厘米为宜。艾灸时以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宜,每次灸2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3、推双下肢膀胱经操作方法:遵医嘱选取膀胱经、进行推经。先用推经油均匀涂抹推经肢体部位。用拳头、拇指、掌根对所取经络由远到近进行推经。 遇有堵塞、淤滞或有痛感时需反复予以按揉,直至滞点或痛点减轻或消散。推经时间10分为宜。每日一次。有

7、感染、肿瘤的病人禁用。(三)机械预防措施1、穿弹力袜能增加股静脉中的血流速度,增加静脉血流,减少血流瘀滞,对预防DVT有一定的效果,主要用于低危DVT人群及可作为中、高危人群的辅助预防措施。2、下肢足底静脉泵(VFP)让患者穿着一双充气的长统靴,间隙地充气,使小腿由远端向近端顺序受压,从而增加静脉血流,减少血流瘀滞,此外它还能增加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从而降低DVT的发生。(三)药物的预防口服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制剂。一、疗效评价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肢体周径变化以及影像学检查来判定。肢体周径分别于髌

8、骨上缘上15cm和髌骨下缘下15cm测量,计算肢体周径比。肢体周径比=(患肢周径-健肢周径)/健肢周径×100%。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即患肢无肿胀、疼痛、活动不受限,腓肠肌无压痛,股三角区无压痛,长时问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CDFI检查示深静脉血流通畅;肢体周径比<5%。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即疼痛、肿胀较前明显减轻,或稍有肿痛;体征不明显:患肢皮温正常,稍有肿胀,腓肠肌无明显或轻度压痛,长时问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不适;CDFI检查示深静脉有部分血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