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219159
大小:17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0
《【教学设计】《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川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的第19课。该主题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时间跨度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从时代上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介于秦汉和隋唐这两个统一时期的中间时期,即合久必分的分裂动乱阶段,但分久必合的统一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学习本课重点把握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孝文帝改革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条件。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
2、流域民族大融合。【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南方经济发展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2.通过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
3、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忆江南》江南在白居易的心中美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乘着美妙的歌声进入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去看看江南的发展。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南北朝的更替。2.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3.理解: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习新课:(展示PPT)请大家观察地图,结合教材114-115页内容,回答什么是南朝?什么是北朝?纵观三国两晋南
4、北朝时期,它的政治特点是什么呢?分裂。分裂虽然带来了动荡,混乱,战争,带来流离失所,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人口的迁移。上一节课我们学到北方人口大迁移,持续百余年,达到百万之众。北民南迁成为开发江南的重要力量,客观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那我们一起看看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子目115页-116页。总结江南经济的开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师:江南地区在南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表现在何处呢?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师:那农业方面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生:耕地面积、耕作技术、农作物品种等。师:手工业呢?生:(1)织锦业。(2)造纸业。两大造纸中心(剡县、成都)。纸成为
5、真正的书写材料。(3)制瓷业(青瓷烧制)。师:商业?建康成为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市,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两汉时期在人们心目中是偏远地区的小县城三国时作为吴国都城,城市初具规模,但和洛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南朝时,建康迅速发展成为,有名的大都市,与地处中原的洛阳、长安差距大为缩小。梁朝时建康有几十万人口,城内冶铁、造纸和织锦业发达,商业繁荣。长江从城边浩浩流过,秦淮河穿城而过,停船数以万计。南京:六朝古都:建康–南京;吴国—建业;东晋—建康;宋—建康;齐—建康;梁—建康;陈—建康。那大家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呢?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提示:
6、人口、技术条件、自然条件、统治者的政策、社会环境等……过渡:从中原迁移来的100多万人口,在持续了100多年的迁移中,在南北方人民共同的辛苦劳作下,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也加强了南方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族人民之间在生活习俗、经济生活、文化语言等方面趋于一致了。而此时的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也在加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鲜卑族,十六国时期被前秦所灭,386年复国,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北朝开始。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
7、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大家阅读材料思考,北魏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展示材料: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lüè)道路,侵暴乡闾(lǘ)。--《北史》材料二:“旧无三长(zhǎng),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隐瞒户口),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依附于豪强之家,求庇护)。荫附者皆无官役(职衔),豪强征敛(征收赋税),倍于公赋(国家赋税)矣。--《魏书》材料三: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通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