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200748
大小:1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0
《社戏》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社戏》教学设计三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习作者对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和眷念之情。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2、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什么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该文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作者把百草园比作什么?(乐园)在今天将学的《社戏》中作者把平桥村比作什么?为什么?两者的体裁有何不同?(《从》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
2、活的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社》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它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概括。)二、题解。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他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
3、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课文情节很简单,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生动有趣,形象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三、检查预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找人上黑板听写,其他人在笔记本写)四、听录音,思考问题。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那些事?2、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明确(1):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明确(2):开头——写随母亲省
4、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戏后余波)五、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第二部分(4—30)写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情景。(主体)第一层(4——9)写“我”到赵庄看戏的愿望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实现了。第二层(10—13)写小伙伴熟练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途中优美的景色令“我”陶醉。第三层(14—21)写到赵庄后看社戏的情景。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的情景。第三部分(31—40)“我”对吃豆、看戏的怀念。六、作业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词义
5、,复述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二、学习第三部分——理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1、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明确:起衬托作用。写六一公公送豆,是拿六一公公的豆与“昨夜”的豆相比较,虽然六一公公的豆是“粒粒经过挑选的”,只有“不识好歹的人”才说“比不上别人的”,但“我”却以为“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从而突出了“偷豆”的情趣,进一步说明那些偷豆的小朋友,是多么值得怀念。使故事产生“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样用白描手法抒写故事余波的结尾是十分出色的。2、戏并不好看,豆也普通,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好戏、好豆”呢?明确:关键在于这片乐
6、土上的人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老人、小孩朴实真挚的感情和劳动本领、办事能力。(2)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3)偷豆有趣。三、总结全文1、中心:本文通过对“我”十一、二岁时和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2、写作特点(1)景物的描写传神逼真看戏途中的夜景,表现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写赵庄戏台写归途的景物“比喻”(2)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四、写作训练写一段两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或你参加过的某项文化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