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ID:42182156

大小:15.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9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哲学史纲要1.请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以德配天”的含义和意义答:殷周时期,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将原来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将原来宗教血缘崇拜发展为政治化道德化的祖宗崇拜,将外在的天神崇拜组建内在化道德化。周公等人认为,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统治者要明德慎刑、勤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以德配天。1.请介绍孔子的仁学答:孔子哲学将礼的核心仁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挥,仁不仅是孔子哲学核心观点,更是中国哲学中心范畴之一。微观角度:什么是仁(1)爱人为仁。爱虽有差等,然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2)克己复礼为仁。一方面肯定克

2、己复礼,以礼修身另一方面也要求内在的自我建立,为仁由己。(3)忠恕近于仁。忠强调推己之心,恕强调尽己之心。是仁道一体之两面。忠恕未尽仁然而离人不远。宏观角度:仁的不同层次(4)人的第一境界为圣人,“仁者”,圣与人统一境界为最高人格境界。第二境界为贤人,“成人”德成于内而文见于外。第三境界为君子。贤人和君子都超越自然的道德人。(5)人道是人文主义价值理想。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仁爱、仁义礼等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价值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2.老子“道”之用老子哲学体系范畴的核心是道。老子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个

3、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道之用有以下三点:①宇宙生成论:道生养万物②以虚无为用。创造性来源于虚无,有无相生。③老子以反向为用:1)老子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2)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3)老子主张从细小柔弱的事情做起,观察事物发展的征兆。以免招来更大的祸患3.墨子“三表法”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有本者,有原者,有用者。上本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古代圣王记载、老百姓亲身体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但这样也论证了鬼神的正确性。4.孟子“性善论”孟子认

4、为,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而人之初,性向善;又良心本心的依据在天,故天赋于人性善的道德属性,性善是先于人的经验而来的。是人所以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类本质。但人常常不能体认本心,所以常常需要反躬自省。然后推扩本心。6.庄子齐物论齐物论表述庄子“天地与我共生,则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强调自然和人是有机生命的统一体。齐物的意思是物齐或物论齐。主张形色不同的事物不齐视为齐一。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庄子反对唯我独尊,反对宇宙中心,主张破除成见,善于站在别人立场理解别人而不己意强加别人。7.毕同毕异万事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都有共性,叫做毕同;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都有个性,叫做毕

5、异。8.天论①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天人相分,人在尊重天的基础上,可以有所作为③制天命而用之,人应当利用自然,依据自然之道去改变自然。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是变化的,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同,称为“世异则事异”;物质生活的变化,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称为事异则备变。10.人副天数说人是天的副本,人数符合天数,是类比和模仿天来成长的。①从形体看,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②从道德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③从终极意义看,人并不是自己有的道德,而是上天赋予。为人者天,人是天的目的11.魏晋玄学的特点以辩证有无为中

6、心,以探究世界本质为基本内容,以解决名教和自然关系为目的,以得意忘象为方法,以辨明析理为思维形式。12.王弼的贵无论王弼哲学根本主张在于讨论无。他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首次以本末概念来讨论有无关系;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崇本息末的主张,把本末看作是本体和现象关系13.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王弼从道德家的自然哲学出发,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主张名教应顺应自然本性。14.王弼的得意忘象王弼认为万物之本是无言无形无名无象的。如果人们仅停留在概念上追求无,那么不可能达到对无的体认和把握。因此必须真正把握无的内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来实

7、现。从方法论将就是寻象以观意。15.不真空论不真空论主张不要离开一个虚假的真实,去另起一个虚假的本体。其对象是体用的关系。不真空论对象是空色,体用的关系。①本体和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相即的,体即是用,用即是体。②不真空论认为,万物虚假。i从佛教缘起论证明,非无物也,物非真物ii从佛教的假名说来论证万事万物只是假名假号Iii用相对主义诡辩论来证明万物本无差异③为进一步说明本体和现象关系,僧肇又提出立处即真的命题,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16.禅宗思想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

8、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