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ID:42142241

大小:3.22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9-08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一、新月社二、语丝社三、其他社团——浅草-沉钟社、初期象征诗派、早期乡土田园诗派、湖畔诗社一、新月社原新月社俱乐部旧址,位于东松树胡同15号《新月》,引借“新月”的含义,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1923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陈梦家、沈从文等等人在北京组织新月社,以俱乐部的形式举办年会、灯会、书画会和演剧等活动。新月社成员合影随后建立现代评论社和由徐志摩接编的《晨报副刊》、创办的《诗镌》、《剧刊》,都与新月社成员有关。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

2、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此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晨报副刊》首刊刊影文学贡献:建筑美、形式美;格律化。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徐志摩英国留学时的徐志摩徐志摩祖居,海宁硤石镇西河街17号2008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徐志摩和前妻张幼仪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家徐志摩上海故居及塑像《人间四月天》剧照闻一多闻一多(1899

3、--1946),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南下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秋,加入民盟。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在15日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痛斥暗杀集团的无耻,宣告"民主是杀不死的",同日下午出席记者招待会后,在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时年47岁。闻一多五四前后开始进行新诗创作,早期诗集《红烛》、《死水》,从生活中捕捉具体的形象,以诗的意象再现生活的美,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奠定了他成为著名诗人的历

4、史地位。《死水》:闻一多手迹青年闻一多油画《红烛》闻一多墓闻一多纪念馆闻一多纪念厅序厅壁画二、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1924年鲁迅的《语丝》周刊1-208期《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人周作人年轻时的周作人周作人在他的苦雨斋

5、中写作北京鲁迅博物馆中收藏的仅有的两张鲁迅与周作人合影之一,第一排左三为周作人,右三为鲁迅。晚年周作人和长孙在一起林语堂年纪轻轻就已是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精英。右起:鲁迅、林语堂、蔡元培(前立者)、宋庆龄、萧伯纳。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玉堂,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身在一个基督教背景的家庭。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入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并开始署名“语堂”发表文章。林语堂主要的创作道路大致

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林语堂作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小品散文,显示了他“真诚勇猛”的五四战斗精神,庄谐杂陈,深入浅出,语言平实而机智,带有一种特有的西洋式的幽默和绅士风度。林语堂和妻子二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1932年)、《人间世》(1934年)、《宇宙风》(1935年)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大力提倡幽默文字,并表明了“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新的精神追求。林语堂在上海与鲁迅、周建人、许广平等人合影三是1936年林语堂赴美后,开始用英语创作,先后出版了《生活

7、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大量有名的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同时积极在更为广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去世,享年81岁。台湾林语堂故居林语堂夫妇和三个女儿三、其他社团1、冯至与浅草—沉钟社2、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3、早期乡土田园小说4、湖畔诗社1、冯至与浅草—沉钟社青年冯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