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39368
大小:761.00 KB
页数:222页
时间:2019-09-08
《中国法律思想史全套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法的起源非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学说:神意说、父权说、契约说、暴力说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学说:1、法产生的原因A.经济原因:分工、交换、私有制的形成;B.社会根源:阶级、阶级斗争;C.文化根源: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2、法形成的标志A.国家的最终形成;B.权利和义务的分离;C.审判和诉讼方式确立。3、法产生的一般规律A.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B.与国家同时产生;C.经历了习惯——习惯法——成文法调整过程;D.受道德、宗教等诸因素的影响。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
2、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1、神权法思想2、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在夏、商、西周三代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的神权法思想主要体现为“天命”、“天罚”。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出现一次重大转变:“以德配天”说。本章考点总结:1、夏、商神权法思想的具体表现2、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3、“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实质及意义第一节夏、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相传夏朝奴隶主贵族已开始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
3、思想。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1、神权法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2、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巫”、“祝”。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占卜”或“卜筮”,做沟通神人的工作。3、“天命”、“天罚”说的实质不过是用上帝的意志来体现国王的意志,以便统治者从精神上奴役和威慑人民。第二节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一、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1、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说2、“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1、意味着神权法
4、的动摇。2、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本章是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中的重点章节之一,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对以后各章,尤其是对儒家思想及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解。本章考点总结:1、宗法等级制的内容2、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3、周公“慎罚”的主要内容前言“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1、嫡长继承制2、分封制3、“世卿世禄”制第一节以“亲亲”、“尊尊”
5、为原则的礼治一、礼治的基本原则1、“亲亲”2、“尊尊”二、礼治的基本特征1、“礼不下庶人”2、“刑不上大夫”第二节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一、“明德慎罚”“明德”即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特别强调统治者要“敬德”:(1)勤政修德,力戒荒淫。(2)重视小民的力量,宽以待民。二、区别对待,罪止一身“慎罚”说主要内容:1、对罪犯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第二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本编是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中的
6、重点。 1、革新家的改革立新思想2、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三章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主要阐述三位革新家管仲、子产和邓析的法律思想。本章考点总结:1、管子的“国之四维”2、管子对周礼进行改造的主要内容3、管子“以法统政”的思想4、管子经济立法“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的主张5、子产对“礼治”继承和改造的表现6、子产铸刑书、公布成文法的意义7、子产“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8、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第一节管仲的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一、“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7、”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2、“国之四维”3、对旧礼进行了四方面改造二、“作内政而寄军令”1、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2、确定治国总方针:“作内政而寄军令”3、具体做法:“三国五鄙”制度和“四民分居定业”论4、“以法统政”思想的基本特征:寓兵于农,把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5、“以威治民”的主张三、“令顺民心”,“与民分货”1、立法主张的特点:一是强调物质利益。二是重商。2、农业立法主张:“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相地而衰征”等。3、重商主义的表现:一方面加强官营商
8、业、手工业。同时提倡重农节用,抑制富贾大商。第二节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一、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1、礼与仪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为行为规范。2、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是对传统天命神权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展。3、论述礼是天、地、民的总规则时,着眼点在“民”。(1)不使“民失其性”要“奉之以礼”;(2)礼义与民心矛盾,改革礼义以适应民心;(3)为得民心,执政者对礼义可“有所反之”。打破“礼不下庶人”原则,开创后来礼治过渡到法治的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