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ID:42125322

大小:6.24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9-09-08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荐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荐举形式主要有:制度荐举私人荐举官府荐举自荐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1.选贡士制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秀士(乡选)选士俊士造士(直接投考)进士贡士国子(非嫡长子或嫡子。完成学业后,在侍卫军中服役,40岁以上)乡大夫司徒司马诸侯王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2、。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汉代的察举方法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

3、车司马署)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东汉民谣称:“举秀才

4、,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状”“品”结合,较汉代严密。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

5、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4.隋代以后的制度荐举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考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初,因人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以应急。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时务策”,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

6、政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1.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鲍叔牙管仲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私人荐举的原则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祁黄羊与晋平公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私人荐举的原则王旦荐寇准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3.私人荐举的方法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

7、定资格的大臣,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如被荐的人才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受到一定的惩处。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大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限制。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允许控告保举徇私不公。对检举者,如所举属实,有官者给以优升,无官者授官或赏赐金钱;不实者则反坐。举人和被举人都要写具举主,作为君主和上级审定和考核的依据。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保举亲、故、同乡和门生,以期杜绝其中的弊端。3.私人荐举的方法一、荐举制度(二

8、)私人荐举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4.私人荐举的功绩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治腐败。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