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1607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8
《从一流大学建设转向一流体系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一流大学建设转向一流体系建设从一流人学建设转向一流体系建设——如何推动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编者按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來,高等学校的科学、内涵、特色、定位发展就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在困扰着人们。不过,最近的两项工作却让很难做的高校分类工作峰回路转,有了实质性进展:一是大学章程的核准,每所高校都必须有IT己的章程,而章程需要明确学校的办学使命;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已开始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那么,如何做到理论先行、更全面地看待高校分类发展?本文作者结介国内外高校变迁和社会需求提出
2、的专业看法,很有价值。我国已有高校分类的不足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高校是冇分类的。例如,《中国教育年鉴》就把高等教育学校分为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又分别被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民族院校,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央部门所属、地方所属、民办等。我们的高考录取分一本、二本、三本,进一步还有一个“圈”理论,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子人学、硕士授了高校、普通木科高校、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都是分类,也都在实际
3、地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感到存在问题而不太满意。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存在着一•个结构,分类只是按规划者的意愿來划定这个结构,如著名的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因此,结构是客观的、分类主观的,结构是复杂的、分类是简单的,这才有分类怎么分都不尽人意,分类问题看似简单却总留有遗憾。建国后,我们通过院系调整使高校走向了专门化道路,同时开展了重点高校建设,只是那时高校的主耍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功能是单一的。改革开放后,我们恢复了重点高校制度,-•批高校开始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边进。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4、要》捉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和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Z后的走向是通过“211”“985”工程促进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当前我们推动的是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可以说,上述过程中每一步的方向大概都是对•的,但问题是高校的同质化现象一直存在,并且引发出与社会的适应性矛盾。这成为高校分类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国际视野看高校分类的缘起岀现高校分类的议题是因为大学发生了分化,高校彼此不一样了,已由单一的人学演变出大学、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由单一的教学职能进化成教学、科研、服务多重职能。既要坚守大学精神
5、,乂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实现特色发展,更要支撑国家战略,高等学校的使命、冃标、办学、管理等出现了多样化。每所高校何去何从?分类发展成为解决之道。当今学界公认,现代大学起源于屮世纪欧洲人学。八百多年來,传统人学经典的演进路径是: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早期的中世纪大学,教师按行会模式聚集在一起招收学生;Z后,英国的丫津人学奠定了学院制模式的寄宿制基础,学生与教师学习、讨论、生活在一起;两百年前,德国的柏林大学捉出教学与研究和结合,把研究当作培养人才的手段;一百多年前,美国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催发产个出密集研究型大学,研究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
6、另一支是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与壮人。在17、18世纪,大学C不是一个好的词汇,它在教会的控制下不思进取、教条主义、普遍走向衰落,学术界称Z为欧洲大学的“冰河期”。而社会是有需求的,于是出现了技术学校,慢慢地它们在徳国进化成工业大学、在法国则为工程师学校,成为最精英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外,述有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城市大学(它们很多已成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上世纪60年代以后建立起的徳国高等专业学院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十几年前瑞丄整合建立起的应用科学人学,以及美国的专门学院、日本的高级专门学校、荷兰的应用技术人学、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
7、前面已简单捉及我国高校的分类情况与发展脉络,其实真实状况更加复朵。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一流人学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地方高教的发展,而市场体制的建立则加速了高校的分化。在那些小央直属高校向研究型人学、综合人学、特色高水平人学迈进的同时,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服务型、应用型、技术技能、行业特色、区域特点、创业型等新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但是,它们仍处于弱势而没有底气,各种评价还是指向论文数、学位点等貌似合理的层次指标,很难冇大的突破。分类冃的是使教育满足社会高校分类议题为什么备受关注?一是因为人学己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己融入社会;二是
8、因为高等教育的体量很大,毕业/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三是高校的模式趋同,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另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