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

ID:42088635

大小:112.4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_第1页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_第2页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_第3页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_第4页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十六字令三首》(长春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设计育才学校陈海莲老师◆教材分析《十六字令三首》是是长春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一首典型的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第一首是写山的高度。第二首写山的连势。第三首写山之险峻。这三首词通过写山,咏物言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万丈豪情。表达了本人及红军的胸怀和抱负。言近旨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注意长短句的节奏。【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写作背景和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读懂诗文内容,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教

2、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读题解题: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吗?2.自由朗读《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读准字音。3.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4.强调本课三个生字“澜”“酣”“堕”和两个容易读错的字“锷”“拄”,齐读这几个字及所在的句子。5.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3、,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表现了出色的才华。是人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至70年代末期,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作的24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19首。写作背景: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途经湘、贵一带的高山时有感而作。后来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成。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二、再读诗文,了解诗意1.字音读准了,怎样能够读得更有味道呢

4、?请大家把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个字,你还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师根据学生发现的特点,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节奏;押韵的字读得饱满一些;“山”字读出题目的感觉。2.生练读。师指读、评价,引导学生齐读。3.默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1)三首小令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读得多了,能好懂一些。现在,请大家默读这三首小令,结合书后的注释,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2)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第一首是写山的高度。诗人化用贵州民谣,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接着又借用此民谣中的“离天三尺三”。这两处借用一下就将红军当时的现实及精神幻

5、化灵活了,达到以俗为雅之功。“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离天三尺三”在毛主席这首诗里也不仅仅是写高山仰止,气势磅礴,而是衬托诗人慷慨之精神。第二首写山的连势,因第一首是写的高度,山在这里如狂涛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奔腾朝前,起伏延绵,连环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战图,这里以山之雄伟走势象征了诗人永怀斗志的壮志豪情以及红军将士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士气。狂飙突进,宛如让读者又重临毛诗的“飞将军自重霄入”等一系列情景之中。第三首写山之险峻,山可以高得来刺破青天,而锋刃未残,然而又用一个合乎情理的大夸张,似乎山之利剑

6、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这里所写的顶天立地之山同样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诗人及红军的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三、精读诗文,思考探究(一)感受山的形象1.读成一个词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个字分别读成1个词呀?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16个字读成1个词。峻峭巍峨雄险立地顶天2.读成一幅画都说“诗中有画”,毛泽东这三首小令画面感特别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从小令中读出的词,再仔细读一读这三首小令,一边读一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1)第一首小令生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提示:说一说是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给你这种印

7、象,启发你想象到这样的画面?抓“离天三尺三”中“三尺三”这一数字及夸张的修辞方法,体会山的高大、巍峨、峻峭;联系民谣体会山高到了难以翻越的程度,板书:翻越难。(2)第2首小令学生描绘画面后,有感情地读第二首小令。引导生关注“海”“江”“澜”,提问:写山的小令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带“氵”的字?引导生体会到,毛泽东以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写出了山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联系上文“快马加鞭未下鞍”,体会静态的山在马背诗人毛泽东眼中动了起来,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仿佛“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3)第三首小令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