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82973
大小:30.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7
《试论如何做好油田项目管理工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如何做好油田项目管理工作试论如何做好油田项目管理工作[摘耍]在石油企业中,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优秀的油田项目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最优接的基本思路,例如衔接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而提出衔接框架、落实分级别、学分制等衔接合计;最后提出实施策略,例如加强教材建设,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等。[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子电气自动化;蒋正炎(19
2、79-),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应用。(江苏常州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GH2011001)[中图分类号1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38-02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耍集中在衔接模式、存在问题、衔接方法、衔接内容等层面,很少涉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而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
3、,也涉及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更是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一、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中、高职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相互分工、相互链接、相互融通的有机结合状态。但在具体的衔接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1•衔接模式不固定。以江苏为例,目前屮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单招模式和“3+2”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合作学校不固定,牛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
4、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3+2”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便于合作双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于两种模式并存,加上4:源的差异,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2•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屮初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执行屮,不同的屮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学生直接就业为主或以学生升学为主等不同的培养冃标。前者过于强化技能,理论点到为止,扼杀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后者把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法宝,在课程设置上,以
5、考试科目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重基础,轻实践,降低了专业课和实际技能的标准。虽然部分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双重目标”,但也是前两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升学或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全部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全部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违背了中职培养目标的初衷,给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增加了难度。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比较中高职电气口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了50%,如电工、电子、PLC、单片机等课程均有开设,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也有重复,大多数中职的电
6、气口动化专业三年后就要求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只有技能中级证书。衔接后的高职阶段应知达到技师要求,应会技能取证要求高级工。同吋,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中职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过程,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木思路1・屮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木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故基木、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是指以维修电工职业或相关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
7、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2)市场导向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值得关注的做法。(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Z间要和互沟通,科学划分各自教学范围,尽量减少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衔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