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赈灾:措施、动因与经验探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赈灾:措施、动因与经验探论20,08年1O月第1O期总第176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0ct.2oo8N0.10Ser.N0.176中国古代赈灾:措施,动因与经验探论李明顺(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中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包括赈济,赈贷,赈粜,施粥,蠲免,罢官籴,招商,工赈,劝分等多种.古代赈灾措施的推出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动因,一在于传统重民思想这一理论基础,二在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今天看来,古代赈灾值得珍视的经验主要是:1.必须把赈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2.赈灾必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3.赈灾必须注重调动民间积极性;4.赈灾救助必须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关键词]赈灾;措施;动因;经验(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8)10—0102—05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抗灾赈灾,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因占代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当今抗灾赈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我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在
3、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灾害斗争的历史.在这一斗争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赈灾措施.1.赈济.是将救灾物品无偿提供给受助者的一种方式.主要是赈给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目的在于帮助灾民度过临时性的生活困难.赈济包含以下内容:(1)赈粮.《周礼?地官》中规定:仓人掌邦国之仓廪,"确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时,连日霖雨成灾,"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馁不得糟糠,里穷而无告".晏子遂请于景公,以齐国之粟米"委之百姓".唐太和四年(830)
4、,"湖南等道,大水害稼.诏本道节度使官米赈灾"[]嘶'.明永乐十二年(1414),"皇太子命赈给河南,浙江及湖广新宁,东安诸县饥民,凡二万一百九户,给粟三万四千八百二十石有奇"'然灾异卷".(2)赈物.根据灾情的不同,也有赈给其他物品的.郑瑶,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2《荒政》载:淳裕十二年(1251)夏,大水为灾,"坏公私庐舍亡数".严州乃"抽场木予被水者,户有差,不几时,顿复旧102观".(3)赈款.即直接向灾民发放货币,由灾民自己购粮度过荒年.如元泰定帝三年(1326)十一月,"锦州水,人给钞一
5、锭"3J(∞.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命户部赈济黄州,常德,武昌三府,并岳州,沔阳二州去岁被水灾户六千二百五十,户给钞一锭"'《然灾异卷".在地震中伤亡的,由政府负责置棺埋葬或赈济一定的费用,这在两汉时期已形成制度.汉哀帝即位之初,为赈济河南,颍川等地灾民,下诏"赐死者棺钱,人三千"[]'《哀帝纪";建武二十二年(46),南阳巨震,光武帝也诏"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光武帝纪F",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史书中随处可见.2.赈贷.是将救济物品(通常为粮,种)以借贷的方式暂时性给予受助者,以帮助其
6、摆脱困境的一种方式.汉代对震后生活无着的灾民,政府常赈贷以粮食,种子,或向灾民租借土地.地节三年(前67)冬十月,汉宣帝下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宣帝纪》'宋朝赈贷之法,始于北宋初年.太祖建隆三年(962),"户部郎中沈义伦使吴越还,言扬,泗饥民多死,郡中军储尚有余万斛,倘以贷民,至秋收新粟,公私俱利.有司沮之日:'若来岁不稔,孰任其咎?'义伦日:'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年,宁忧水旱邪?此法断自宸衷.'上从之"卷2.此后,赈贷的方式开始普遍实行.赈贷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7、方式有免息和收取少量利息两种,但以免息者为多.清代救灾重在恢复社会生产,诸多措施都以此为目的,这是清代救灾制度建设的一大特色.如借贷,它是针对尚可维持生计但又无力进行生产的灾民施行的.借贷的对象,一是受灾五分之贫民——清代规定,被灾五分者,准酌借来春口粮;二是蠲,赈之后尚未完全恢复之灾民,使其"不致流离失所";三是青黄不接之际缺乏种子,口粮的灾民.后一类借贷为数最多.借贷的种类除贷口粮,种子外,还有贷耕牛,从中可见助农春耕之意.从根本上说,这一方式属于生产型济助,在赈灾救荒诸措施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8、3.赈粜.是将救济米粟低于市价卖给受济者的一种方式,属于有偿赈济.粮食来源为仓储谷米,或从外地购买调运,或存粮富户捐出.朝赈主要用常平仓米谷,"其法在于平准市价,默消闭粜之风.如市价三十文一升,常平只等籴时本钱或十五六至二十文一升出粜"J.官赈,义赈则用义仓,社仓或富户积谷.该方式的施行,或为物价高涨,或为救济依法不够赈济条件的人户.大中祥符九年(1016)六月,"令广州出廪米万石遣官出粜,以济居民.谷贵故也"[]'《食货》).据《湖南通志》资料统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