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52812
大小:1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7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人的素质和潜能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其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素质和潜能,它能够发展并形成其他方面的素质和潜能。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要使学生能从烟海般的读物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中迅速获取、使用所需的信息,关键就是要“会学习”。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
2、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些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逐渐地积累了以下几点体会: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是要摆正师生关系,转换教与学的角色。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这方面的感受,我特别深刻。因为我认为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师生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了各自的角色,新课改的其他理念才会有落实的可能。否则,便是一纸空谈。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老师照本宣科
3、教,学生死读硬背学地学也就成为一种通病。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上,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新课标”教学的基础。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这种对话
4、,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新课标”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这样“新课
5、标”教学就有了保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可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当然要避免“抢戏”,在互动时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
6、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初一语文里面的《背影沢《羚羊木雕》分别代表着亲情和友情。我将这两篇课文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
7、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真正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