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95774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6
《浅谈西方伦理哲学中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伦理课课堂笔记金融1405班郑晓君20141704140从这次的伦理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伦理学,原本是我们学主群体十分不了解的一个地方,因为从小到大,虽然伦理总是在我们耳边提起,但是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伦理是什么,法律是什么,道德又是什么,我们只是按照一种公民的习惯在履行着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缺乏了思考,没有了思考的能力。法律是公众的道德汇编,因为它为一种文明的所有成员开列了在该文明中得到公认的合乎道德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对不义之法的矫正未必是更多的法律,而毋宁是生活在该法律之下的人们所坚持的正确的道德思考。好的法律必须是合道德的,虽然道德规
2、范并不都需要通过法的强制力保证实施。正义是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律规范的最终目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需要安定、和平、友谊、爱、尊重、平等、自由、创造和幸福,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为了满足这些共同需要,人们必须遵守能普遍化的道德原则,通过合作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爱因斯坦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纶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徳,惟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道德二这是我们下一讲将要展开的内容。伦理学史上主要有两种伦理学理论,即目的论和义务论,实际上也是当代伦理学家们
3、分析道德问题的基本工具。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我或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唯我型伦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给为我的最大利益而行动。个人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我应该为我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别人怎么选择我不管。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AynRand,艾茵•兰德)前两种理论把自己看成是生活的中心或与他人没有关系的孤立个体。后一种得到一些伦理学家的赞同,但面对利益冲突时难以调和,只能诉诸于“丛林规则二实际还是一种非道德理论。功利主义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这种理论超越利己主义,认为每一个人所实施的行为或所遵行的道德规则应该给行为相关
4、者带來最大总量的好处或幸福。行为功利主义认为每一个人所实施的行为应该给行为相关者带来最大总量的好处(Good)其缺点是难以确定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或幸福,每一次行动之前都要考量清楚各种结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处或幸福难以计量;难以教育青少年;为了一个最好的结果,甚至可能违反广受认可的道徳规范。亚里士多德相信所有人类行为指向的目的就是幸福。为了获得幸福,灵魂的活动必须和理性相一致,这样就可能成为一个好人,也就是说,只有好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当然获得幸福也需要物质条件,运气也发生一定作用。成为一个好人就是灵魂在理性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合乎德性的人。德性分为两种:智慧
5、德性和道德德性。智慧德性通过遗传和教育相结合而获得;道徳德性通过模仿、实践和习惯获得。通过模仿和实践导致的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如果性格合乎中道,就是富有德性。德性就是合乎中道的品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动机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合乎德性的善良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动机外在论的观点。但是也存在难以解释的困难:例如有德性的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是圣人或某种道德楷模,那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对道德楷模的看法不一样呢?为了避免相对主义,亚里士多德提出合乎理性的德性就是合乎“逻各斯”的德性,但“逻各斯”是不能证实的形而
6、上学标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