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95200
大小:1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5
《找准切入点,畅游思维之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找准切入点,畅游思维之海摘要:学生一味的读书而不去思考,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书本内容。而让学生有兴趣思考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提问。只要老师找准切入点,提出合适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字:提问技巧;切入点;激发思维一、从课题切入如果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那么课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它讲了徐悲鸿考取了法国的高等美术学校,又向著名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老师很喜欢这位学生,可是却引来了一些人的
2、嫉妒。徐悲鸿被一个看不起他的外国学生激怒以后,发奋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画家,表现了徐悲鸿坚持不懈,发奋图强的精神。如何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呢?找准切入点很关键。所以我从题目切入,抓住了题眼“励志”,就可以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主线,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励志”?“励志”与“立志”的区别是什么?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徐悲鸿又是怎么做到“?铳尽顿哪兀课?绕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思维狂潮,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活跃了课题气氛。又如《孙中山破陋习》,我让学牛抓住题眼“破”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为什
3、么要“破”?怎么“破”的?“破”了有什么好处?等等,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从课文理解的关键处切入一片课文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对课文的理解又分为浅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來说,一篇文章的浅层意思是非常好理解的,而深层意思却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挖掘出来的。由于学牛的思维惰性,有的学生觉得难了就不愿意去思考了。这时候老师就要找准切入点,化难为简,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此不疲。如《金子》,这是一个励志故事,通过彼得淘金无果改种花草最终实现梦想的经历
4、,向学生讲述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辛勤劳动”这一道理。而这个道理学生在学完课文以后都能明白和掌握。但我想让学生思考一下课文第四段中的那一场下了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对于彼得的成功有什么帮助。当我把问题问下去以后,学生顿时前后左右讨论了起来。这场大雨对于彼得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如果不是这场雨阻拦了彼得回家的脚步,那么彼得也不会发现雨过天晴之后土地的变化,从而也就没冇后來彼得的“若冇所悟”。所以我在让学生明白成功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抓住机遇也是很关键的。彼得的成功就是在抓住机遇的基础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个提问,正是我向
5、深层理解进发的表达,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抓住疑难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桂花雨》中第三段中:“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我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母亲看到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的时候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下了雨摇下来的桂花会怎么样?从而联系到第二段中这样的话:“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
6、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來,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桂花的香飘十里。又如《剪枝的学问》屮“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我相信学牛有着与作者一样的疑问,于是我就抓住“剪去”和“更多更人”这两个词,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去思考,从而感悟出“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四、从课文内容的矛盾处切入有时候课文中有许多矛盾的地方,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成为理解文章的关键。由此设计问题,激发学牛的疑问,让学生乐于思考,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
7、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课文本身的刃盾和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孑盾来进行提问,引导学牛发散性思考。如《狼和鹿》,课文的开头说狼是贪婪而凶残,鹿是活泼而美丽的,可是到了课文的结尾却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教学时,我这样问学生“为什么贪婪凶残的狼是'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是'祸首'?”,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就会理解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却也有着它的精妙所在。“功臣”的狼吃掉一些鹿,
8、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祸首”的鹿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不但破坏了森林、还毁灭了自己。“功臣的狼”和“祸首的鹿”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却揭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这个深刻的道理。五、从课文的留白处切入教材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