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春高中语文2.5苏轼词两首达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苏轼词两首•••DABIAOXUNLIANGUSHUANCJI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⑻)■浪淘尽(tdo)■B.凝噎(y©)■公瑾(jin)跻身(jl)■纶巾(lun)浣衣(huan)蓑衣(SUO)粗糙(cao)■料峭(qiao)千堆雪(dui)■C.何妨(fdng)■酹江月(lei)D.吟啸(xiao)■生华发(fd)糟粕(pb)••解析k项,“淘”应读“tdo”泪项,“纶”应读“guan”;D项,“发”应读“珀”。gg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霖元霄扌啬橹怀瑾握瑜B.湛蓝故垒酒樽故国神游C.萧瑟横溢
2、芒鞋巧然无声D.蔷薇酹酒娇情竹杖芒鞋解析A项,“霄”应为“宵”;C项,“巧”应为“悄”沙项,“娇”应为“矫”。答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多少豪杰一时:当时,那个时候。••B.料峭春风吹酒解••料峭:形容微寒。C.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形容冷落的样子。••画D项,“萧瑟”在此处的意思是“风吹雨落的声音”。4.导学号506800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B.搞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云树绕堤沙••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词类活用现
3、象。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其至险逍杀身Z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一一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片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4、。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而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辜,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丽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4.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収、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B.“莫听”“何妨”两句是词人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C.“一蓑烟雨任平生”“
5、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看出词人对官场厌倦而立志归隐的倾向。D.这首词触景生情,因自然之景而谈人生哲理,在简朴之中见深意,于寻常之处见波澜。画词中开头表现了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但结尾明显透露了归隐的想法,所以A项不妥。fgA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赤壁》如火如荼地上演,戏中的俊男美女自然是争夺眼球的法宝,但真正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那涵括在内的国人挥之不去的“赤壁情结”。①星移斗转,岁月飞逝②在烽火硝烟的三国年代,赤壁是奠定魏蜀吴鼎立Z势的“武赤壁”③神州文武两赤壁,至今仍令人神往流连④君不知赤壁也还分“文武”一说
6、⑤在云淡风轻的北宋,赤壁则是旷世文豪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文赤壁”A.④①③②⑤B.①③④②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①②⑤③亜根据内容,可知五个句子的中心是“文武赤壁”的相关知识,其中③④两句均在同一句内涉及两者,而且第③句是总结句。②⑤分别介绍了“武赤壁”和“文赤壁”的來历,照应第④句。根据第③句的“至今”一词,第①句应在第③句之前。fgc&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羽扇纶巾,谈笑I'可,O⑵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3)江山如画,o(4)人生如梦,o(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6),何妨吟啸且徐行。(3)回首向來萧瑟处
7、,归去,。答案〔⑴檣橹灰飞烟灭(2)惊涛拍岸(3)—时多少豪杰(4)一尊还酹江月(5)—蓑烟雨任平生(6)莫听穿林打叶声(7)也无风雨也无晴能力提升一、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旷10题。西江月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洌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o②“夜來……”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9.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解視由注①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是苏轼兄弟唱和之作,此时词人被贬黄
8、州。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