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49953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4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集训即时演练岳麓版虐翅■為效演练自主测评一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皐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一内蒙古化德县沿卅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一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人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一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儿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
2、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说明,如“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等。笫(2)问笫一小问要结合秦朝统一六国的史实归纳历史背景;第二小问耍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史实加以论证。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
3、;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该观点符合史实。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皐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而):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町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附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人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木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
4、人品行冇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冇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倫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皐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Z心,则吾恐其无一念Z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Z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冇仁义Z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Z治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
5、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解析:笫(1)问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角度归纳贞观Z治的具体表现。第(2)问笫一小问依据材料概述对唐太宗的评价;笫二小问从人物评价与时代变化以及政治、史学观点的转移等视角去说明。答案:(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Z治,同时开始非议其个人品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吋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F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
6、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Z。……子为政,焉用杀?了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了被称为“人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Z间的中庸”。——亚里上多徳⑴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了并不断抬高孔了地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丄•多徳的人格品
7、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解析:笫⑴问第一小问从“仁”“礼”“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阶级矛盾、社会秩序、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求知精神、态度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庸”。答案:(1)观点: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厉、维护国家统一。(2)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徳的最高标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牛顿时代,牛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