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

10月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

ID:41928107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4

10月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_第1页
10月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_第2页
10月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_第3页
资源描述:

《10月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古诗教学在品读中升华实验小学常淑芹一学期一度的竞赛课,师徒共研课又拉开了帷幕。各组人才济济,精彩纷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三年组陈姐讲的一节古诗教学课《寻隐者不遇》。听课前,我在想四句诗20个字,又那么简单,到底怎么学习一节课呢?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陈姐的课堂。没想到学生不仅学得很充实、很愉快,而月.使我也受益匪浅。《寻隐者不遇》是一首“问答体〃或称之为"对话体〃小诗,全诗共20个字,但把诗人贾岛寻访隐者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由〃松下问童子〃的满怀希望,到〃言师采药去〃的失望,再到〃只在此山中〃的一线希望,最后到〃云深不知处〃的彻底失望。同时全诗以:松的高

2、洁、药的救死扶伤,山的高山仰止,云的飘渺不定,虽未见隐者,但隐者的高洁的情操以跃然纸上。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这首诗从表而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一一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一一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一一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

3、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固囹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

4、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整节课程陈姐以读为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想、读中悟

5、:悟其意、悟其情、悟其境。新课伊始,陈姐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一读得其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二读悟其情;在扮演诗人和童子的模拟情境表演、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及了解诗人的身世的基础上,三读会其意。整节课亦诗亦画,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