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

ID:10369256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_第1页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_第2页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_第3页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_第4页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教学在互动中升华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312300) 丁伟炎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最终进行不同于教学设计的新的教学过程。为了在数学活动的推进中促进教学的生成,应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师生之间积极的、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一、精心预设,让互动生成效率为了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前的教学设计与课中的互动生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整体。教学设计是互动生成的前提准备,如果教学设计没有目的,那么课堂的互动生成可能是偶

2、然的、盲目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案例:“圆的认识”师(课件出示方形车轮、椭圆形车轮、圆形车轮的三辆小车):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这三辆车同时出发,哪辆小车跑得快?为什么?生1:圆形车轮的车跑得快。因为其他两辆车开起来会上下颠簸,慢一些,而圆形车轮的车不会颠簸,一定快些。(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师:是不是圆形车轮的车就一定不会颠簸?(出示用硬纸板做成的圆形车轮,车轴不放在圆心上)师:要使圆形车轮的车不颠簸,车轴必须安装在哪儿?生2:圆的中心点的位置。师: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找到车轮的中心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车轮,动手操作找

3、找车轮的中心点。……很显然,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意为学生的生成设置障碍,但又给他们一个思维支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原动力。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丰富的互动性资源作为前提条件,那么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二、就地取材,让互动激发效率我们在关注教学设计之时,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努力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动态地发展和调整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才能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

4、,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案例:“乘数是一位数乘法”师:17×3等于多少?如何计算?[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计算,师边巡视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计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1)17×3=31(竖式);(2)17×3=51(竖式);(3)17×3=321(竖式);(4)17×3=123(竖式);(5)10×3=30,7×3=21,30+21=51(分步用横式计算)。]师:以小组为单位,对这几种方法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错的?生1:17×3=31是错的,忘记了进位。生2:17×3=51是对的。我想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十位上是1×3=3,为什么积的十位上是5?生3:因为十位上的3

5、要加个位满二十进上来的2,所以积的十位上是5。生4:那么,3个十和2个十为什么不相乘而是相加呢?师:这是个好问题!谁能回答?生5:十位上原来有3个十,又进上来2个十,合在一起用加法。师:这是从竖式计算的角度来回答的,如果从分步用横式计算的角度来看呢?生6:17×3就是有17个3连加,可以看作10个3连加,再加上7个3连加,即10×3=30、7×3=21、30+21=51,所以3个十加2个十再加1是51。师:为什么把17个3拆成10个3连加和7个3连加两部分呢?拆成8个3连加和9个3连加两部分可以吗?(通过比较性的有效反问,帮助学生清晰拆分的道理)生7:可以的。8×3=24,9×3=27,

6、24+27=51。生8:这样算太麻烦了!10×3的结果是整十数,与后面的21相加比较方便。师:再比较一下竖式和分步计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帮助学生沟通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生9:一样的。竖式也是分两步计算的,先算个位7×3,再算十位10×3,但很容易忘记进位。师:说得很好!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生10:17×3=321是错的,17×3连100都不到,怎么会有300多呢?生11:我知道他是怎么算错的。因为他将个位上的21(3×7)直接写下来,十位上的3(1×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1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对17×3=123,我不知道是怎么算错的。生12:我是估算的。把17看成2

7、0,3个20是60,所以17×3不到60,怎么可能是123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错误进行分析和判断,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而且能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可能范围进行正确判断,这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已初步形成,并且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过程的具体表现,然而这些在教学之前是无法全都预设到的。教师在努力发现和关注学生的问题与个体差异时,要把这些反馈信息作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生成资源,使课堂出现不同的精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