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

ID:41899169

大小:403.1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4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_第1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_第2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_第3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_第4页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_第5页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北京四中李硕棠教学模式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设计思路说明本单元有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课文作为学习素材,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学习演讲词。本篇课文学习重点,要学习作者言之有物,条理清晰的论证风格,把握作者论证问题的思路,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以上

2、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下一阶段任务“撰写演讲稿”会有很大帮助。教材分析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示范作用,课上要以分析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发展思维的能力,把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转为有序的逻辑性强的论证过程。提倡学生避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体会本文结构,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演讲的背景,领会演讲的科学精神;2.在对文章结构和观点的分析中,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在对文章结构和观点的分析中,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

3、维能力。课前准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丁肇中的科学研究项目。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4、二、任务一:辨析文章结构,总结演讲的观点在预习中,有同学这样分析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你同意他的梳理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段并不是“提出问题”。此文是一篇讲演稿,第一段只是讲演开始前的概括介绍,介绍这次讲演的内容和范围。还可能会提出:文章不能分为三部分,而应分为两部

5、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者认为说第2-5自然段是论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也不准确,太宽泛了。准确的说应是: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可以进一步把文章结构梳理为: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讲演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层:1.(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2.(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3.(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

6、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13段)得出结论: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如果有其他能自圆其说的分层方式和依据也要鼓励,凝神思索和思维交锋是这个任务环境的特色,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沉潜阅读和表达的自由度。三、小结观点并板书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中国学生在研究学术和应付世界环境上都应该有格物致知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我们可以把第一段最后一句做这样的扩充处理得出本文论

7、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论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四、任务二、局部精读阅读2-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格物致知”出自何处?作者对《大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作者用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参考资料:“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王阳明是什么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