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

ID:41872206

大小:127.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9-04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_第1页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_第2页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_第3页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_第4页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_第5页
资源描述:

《A1方药之中药总论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章中药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PANZHIQIANG什么叫中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中药的来源:1、植物药2、动物药3、矿物药4、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什么叫中药学?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量、用法等知识的一门科学。即“本草学”。中药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炮制等。一.什么叫中药的炮制?(自学)炮制:是药物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前人说:炮制“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的目的是什么?(一)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安全用药

2、。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病情的需要。4.便于制剂和储存。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纯净药物。并能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二)炮制的方法:(一)修制:1、纯净处理:挑、拣、簸、筛、刮、刷。2、粉碎处理:捣、碾、镑、锉。3、切制处理:切、铡。(二)水制:1、洗2、润3、泡4、漂5、水飞。(三)火制:1、炒:炒黄、炒焦、炒炭、烫炒。2、炙: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水炙、童便炙。3、煅:明煅、密闭煅。4、烘焙。(四)水火共制:1、煮2、蒸3、单4、淬。(五)其它制法:1、制霜2、发酵3、发芽。常用炮制方法举例1、炒: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3、。拌固体辅料炒:土炒,米炒,麸炒,烫炒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水炙。3、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明煅:如矿物或贝壳类药材。密闭煅:如血余炭,棕榈炭。4.蒸: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熟地,酒蒸大黄,制何首乌等。二.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各种药物的医疗作用和临床效果所做的一种归纳。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理论基础: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第一节四气FourNatures1.四气的概念:是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药性。故四气又称四性。其中,寒与凉,温

4、与热只是程度不同,性质是一致的。故分为寒凉与温热两大药性。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2.四气的确定:四气是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的,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来推断和确定的。四气1.四气的作用:寒:甚于凉黄连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热证,热毒证凉:次于寒菊花温:次于热桂枝散寒温里,——寒证,阳气虚脱证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热:甚于温附子四气平性: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比较和缓。用药基本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经》第二节五味FiveFlavors1.五味的概念:即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

5、的重要的标志。不同药味代表药物不同的治疗作用。还有淡味[附于甘味],涩味[附于酸味]。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五味1.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滋味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注意:五味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概念,而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本草书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的口尝滋味并不相符。五味发散——表证——麻黄能发汗,辛行气——气滞证——木香能行气,行血——血瘀证——川芎能行血。(辛能行能散)五味补益—虚证人参能补气,熟地能补血.甘和中,缓急——痛证甘草能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6、甘能补能和能缓)五味1.五味的作用:收敛——自汗,盗汗:五味子能敛汗。酸固涩——久泻,遗精:乌梅能涩肠止泻。(酸能收能敛)五味通泄大便——便秘:大黄能泄下能泄降泄气机——气逆:杏仁能降气苦清泄实火——热证:栀子能泄火燥湿———湿证如苦寒清热燥湿:黄连坚阴:泻火存阴——阴虚火旺病症。知母(苦能泄能燥)五味软坚散结——瘰疬,痞块:牡蛎能软坚散结;咸泻下———便秘:芒硝能泻下通便。(咸能软能下)涩:同酸味作用,固涩—--龙骨止遗精。淡:渗湿利尿—--水肿,腹水:茯苓、苡仁(淡能渗能利)五味注意:1.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例如,麻黄:味辛,苦;白芨:味苦,甘

7、,涩。2.必须将药物的气和味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使用药物。所以,气和味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例如: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寒性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主治阴虚内热证。黄芪,甘温,补气,主治气虚证;甘味芦根,甘寒,清热,主治内热证。(三)升降浮沉Lifting,Lowering,FloatingandSinking1.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也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决定的。掌握升降浮沉,可根据病势趋向的不同,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补虚泻实。例如:向上的呕吐,喘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