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

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

ID:41817125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2

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_第1页
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_第2页
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_第3页
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必修实验教材教学的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领会意图,开拓教与学的创新谈新课标数学教材教学的体会吴永娇新课程在去年开始真正大规模在江苏高中阶段开展,作为一名直接参与新课程实施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想法,以下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想法、建议关于新教材的一些感受。一、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项关于新课程的培训也在层层展开,尽管课改专家对新课程实施指引了大致方向,但具体是怎样的要求,包括课堂组织、教学难度并没有明确的指示;而参与培训的教师很多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不管你怎样改,我以一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难度进行

2、肯定不会吃亏。所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可能并没有真正为一线教学引起实质性的变化。当这些教师真正按照规定课时教学时,困惑产生了。譬如:(1)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教学进度跟不上;(2)如果加难度,按照一贯教学,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难题基木上下不了手的尴尬局面。所以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到底以什么作为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应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课程标准已经给出了较明确的答案:应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而且在完成必修教学任务后还要区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所以

3、以老教材的难度来要求必修时的每一位学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允许的。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有学生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已经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所以我们教师必须首先更新观念,切实领会课标要求。不难发现,课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等等,课后习题也分为: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展开,教材和课标也有所体现:如借助实物认识理解、有条件的借助计算机来形成概念、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等等。对于以上要求课程标准和课木还对应给出了具体的例子以供参考,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和课标进一步认识,这才是新

4、课程最具权威的指导,并按照不同要求具体地安排相应教学,切忌大包大揽,加重学生负担。这里也要强调一点:不要以课外辅导资料作为教学标准。因为很多参考资料事实上并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仍是老面孔的问题。例如,难度丝毫没有降低。二、对教材中思考、探究、链接及习题的一些处理新教材相对于以前的课本较人的区别在于内容上的设置,主要是在基本内容基础上安排了相对提高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例如,思考、探究、链接以及习题屮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这些内容的主要目的在于:(1)揭示一些结论的来龙去脉,譬如必修4第81页的链接利用投影的解释证明了

5、向量的加法分配律。不仅让学牛记住结论,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木质,通过它的学习掌握了方法,进一步去应用、推广。(2)对问题认识的再提高,或者把问题结论深化,提出更具一般性的体现思想方法的结论,或者提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等等。这些都是想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完成揭示知识本质、前后知识的统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能力的再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3)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在链接、思考探究中与电脑知识、物理知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也通过这些整合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促进了其他

6、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在处理这些不作为考试要求的内容上,笔者认为要做到:能讲则讲,能做则做。具体来说,应注意:(1)有些思考、探究等只不过是课本内容的稍微拓展,在掌握理解课本相关知识点后,对它的理解水到渠成。笔者认为可以课上带着讲掉;但如果花费思考的时间较长,则不讲,可留做作业里的选做思考题,让少部分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完成;对于有一定研究价值、应用价值的,教师有重点的讲解,譬如必修4第116页正弦与余弦函数的叠加,其应用意义就比较大,应重点组织学生探究讲解。(2)课木中有些与电脑知识整合的内容,可根据条件酌情处理。

7、①多媒体课上教师演示、个别学生操作,达到全体学生了解相关操作知识,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②可与电脑教师协调,在电脑课上利用短时间让全体学生操作,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常识,女n:Excel软件、几何画板等。三、问题情境的创设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数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渗透德育教育,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参与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得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幸接触到一些精彩的问题情境引入。江苏省新课程研讨会上仝军老师在《向量的加法》课上用多媒体课

8、件在地图上这样引入:从上海到台湾,实际产生的位移向量形式:上海一香港,香港一台湾,由学生冋答实际位移向量为上海一台湾,(师)这就是本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向量加法。然后教师话锋一转:那为什么不从上海直飞台湾?(生)台湾政府阻饶。(师)对,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