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氯-5,7-二羟基二氢黄酮化合物合成及抗抑郁作用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药学3´-氯-5,7-二羟基二氢黄酮化合物合成及抗抑郁作用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以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以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精神、运动迟缓,甚至企图自杀等为主要症状。目前,抑郁症发病率正迅速攀升,据WHO报告,各种类别抑郁症的患病率已占全球人口的3%-5%以上,目前已位居世界10大病种的第5位,预计到2020年,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目前抑郁症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传统的抗抑郁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
2、、吗氯贝胺、麦普替林等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抑郁的发作,但是存在着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及眼内压升高等,严重者可产生心脏毒性,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如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而且,应用现有的抗抑郁药物也只有70%患者可以得到控制。因此,积极开展抗抑郁新药的的研制,寻找长期服用却不出现严重毒副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作用的广谱有效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确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已形成了抑郁症的一些生物学假说,主要有单胺假说、神经递质受体假说、受体后假说、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神经激肽假说、神经内
3、分泌功能改变假说、免疫系统异常假说等神经生物学假说。研究人员认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7-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蔬菜、苔藓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有关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陆续有了研究报道,其中对抗抑郁植物药贯叶金丝桃的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在其抗抑郁有效成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一类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先导化合物,但是目前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仅见零散报道,其
4、合成、结构与活性之间的联系未见系统深入研究。在寻找新的抗抑郁先导化合物时,我们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紫铆花素(3,4-二羟基-2´,4´-二羟基查尔酮)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活性,但神经毒性较高。为了寻找到抗抑郁活性好,毒副作用低的化合物,以紫铆花素为先导化合物,按照新药设计的原理,设计合成此化合物,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药理活性筛选。以寻找到抑郁作用更强,安全性更高的新化合物,为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先导化合物1.写上化合物的名字2.抗抑郁药理活性研究查尔酮的:R写上自己的取代基二氢黄酮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5,7-二羟
5、基-2,3-二氢黄酮化合物合成路线:R=3´-氯2.药理实验:2)抗抑郁药理实验方法: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参见(PorsoltRDetal,ArchIntPharmaeodynTher,1997)等报道的方法,腹腔注射给药30分钟后,将小鼠放入XSC-小鼠恒温游泳仪内(水深10cm、直径34cm的桶内,水温25±2oC),观察6分钟内小鼠游泳情况,统计小鼠后4分钟内游泳累积不动时间(不动即小鼠停止挣扎或小鼠呈漂浮状态,小鼠四肢有轻微动作以保持头部在水面)。(3)小鼠悬尾实验:参见(StemLeta1.Psyehopharmacolosy,1985)等报道的方法
6、。腹腔注射给药30分钟后,距小鼠尾尖部约1cm处用胶布贴于悬尾箱(30cm×30cm×25cm)支架上,使小鼠成倒挂状态,其头部离箱底约5cm,1次悬挂2只小鼠,中间用隔板隔开。悬挂时间为6分钟,统计小鼠后4分钟内悬尾累积不动时间(不动状态即小鼠停止挣扎不动或无任何活动)。四.参考文献[1]严海萍.抑郁症的治疗进展.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51):59-60.[2]张顺国,陈敏玲,唐跃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医药导报,2000,19(4):331.[3]LanfumeyL,LacourCM.PrggerN,etal.5-HT-HPA5inte
7、ractionintwomodelsoftrangenicmicerelevanttomajordepression.NeurochemRes,2000,25(9-10):1999.[4]PopliM,MoffS,Brunellon.Serine/theoninekinaseasmoleculartargetsofantidepressant:implicationforpharmacologicaltreatmentandpathophysiologyofaffectivedisorders.PharmacolTher,2001,89(2):149.[5
8、]BremnerJD,NarayanM,AndersonE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