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理测评正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单元小结卷(三)—、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小题为单选,6〜8小题为多选)1.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口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①两个对接的斜面,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③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会达到原来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会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结论是()A.自然界的一切
2、物体都具有惯性B.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其运动状态的维持并不需要外力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2.[2016-浙江高考冲刺]一条鱼在水中正沿直线水平向左加速游动.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水对鱼的作用力的方向,图D3-2中合理的是()ABCD图D3-23・[2016•广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如图D3-3所示,A.3两个物体卷放在一起,静止在粗糙水平地而上,物体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內=0.1,物体/与3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2已知物体&的质量加=2kg,物体B的质量M=3kg,重力加速度g取10m/s2.现
3、对物体B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为使物体力与物体B相刈静止,则恒力的最大值是(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图D3-3A.20NB.15NC.IOND.5N4.[2016-山西下学期考前质量检测1用水平力F拉着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从/=0时刻起水平力F的大小随时间均减小,到“时刻F减小为零,则物体运动速度o随吋间/变化的图线大致正确的是图D3-4中的()图D3-44.[2016-河北保定高三调研]如图D3-5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加2的物块/和B通过一轻弹簧连接在一起并放置于水平传送带上,水平轻绳一端连接力,另一端固定在墙上,/、B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
4、因数均为“.传送帯沿顺吋针方向转动,系统达到稳定后,突然剪断轻绳的瞬间,设/、3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血和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则()/////AB///(・)(・))图D3-5A・血=1+石"刃期=感B・a〃=0tn2C.aA=+^Pg,aB=0D.5=咯°B=Pg4.一重物挂在电梯内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读数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是()A.电梯向上加速运动B.电梯向上减速运动C.电梯向下加速运动D.电梯向下减速运动5.如图D3-6所示,小车在外力作用下沿倾角为&的斜面运动,小车的支架上用细线拴一个摆球,悬点为O,现用过O的水平虚线MN和竖直虚线P0将竖直平面空
5、间分成四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小车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则稳定后细线可能在III区与竖直方向成一定夹角B.若小车沿斜面向下匀加速运动,则稳定后细线可能在IV区与竖直方向成一定夹角C.无论小车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为多大,稳定后细线都不可能在I区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D.无论小车沿斜面向上的加速度为多大,稳定后细线都不可能沿与ON重合的水平方向6.如图D3-7所示,水平传送带力、〃两端相距x=3.5m,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1,物体滑上传送带/端的瞬时速度v,=4m/s,到达B端的瞬时速度设为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传送带不动,则vb=3m/sB.若传送带
6、逆时针匀速转动,如一定等于3m/sC.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场一定等于3m/sA.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如不可能等于3m/s二、计算题(第9题14分,第10题18分,第11题20分,共52分,写出必要的步骤和文字说明)4.如图D3-8所示,一上表面光滑的矩形滑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其质量M=2kg,长/=2m,高/?=()$m,滑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在滑块的右端放置一个质量为加=1kg的小球.现用外力击打滑块左端,使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4m/s的水平向右的速度,经过一段吋间后小球落地.@取10m/s2)(1)在小球脱离滑块之前,求滑块的加速度大小;(2)求小球
7、落地时距滑块右端的水平距离.hM图D3-85.如图D3・9所示,足够长的斜面倾角0=37°,—个物体以p0=12m/s的初速度从斜面上力点处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已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1)物体沿斜面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2)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x;(3)物体沿斜面到达最高点后返回时的加速度大小02;(4)物体从力点出发到再次回到/点运动的总时间t.图D3-9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物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