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

ID:41729028

大小:48.11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8-30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_第1页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_第2页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_第3页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_第4页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TheInstitutionalStructureofChina'sPoliticalCommunicationandItsChanges作者:苏颖作者简介:苏颖,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北京100024苏颖(1986-),女,湖南益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文法学部政治学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传播、比较政治传播、四方政治思想。原文出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兰州)2018年第20181期第71-82,99页内容提要:中国政治传播是一个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一系统又被称为“宣传文化系统”。一直以来,鲜有文献对这个

2、运作过程进行正面的描绘。本文以文件或官方公开出版物等为基础资料,梳理中国政治传播运作中的正式机构及其关系。中国政治传播结构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党领导原则,二是合纵连横的大宣传系统,三是在结构上分为内容输出、信息管理两个部分。以上结构性特征是中国政治坚守的原则性问题。当前中国的政治传播在政治发展的进程当中,或主动调整、或被动适应着中国社会与媒介环境的新变化,这甚至影响到了稳定的制度设置。中国政治传播相关组织机构的增减或结构变化,实际上是各机构职能范围的重新界定与调整,深层次反映了国家战略的调整以及政治价值的变迁。从制度变迁来看,中国政治传播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宣传,而且成为

3、一种混合现代价值倾向的国家治理手段。期刊名称:《新闻与传播》复印期号:2018年08期关键词:政治传播/宣传文化系统/制度变迁/小组政治/政治发展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媒体时代中国政治传播新秩序及转型研究”仃7AXW010)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8)01-0071-13中国政治传播是一个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一系统又被称为"宣传文化系统〃(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74)。对它的硏究或者侧重于传播输出的研究,如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硏究;或者侧重于传播输入的硏究,如舆情舆论研究等;然而,政治传播

4、涉及的政治运作本身却鲜有文献进行正面的描绘。本文拟研究当前中国政治传播中正式权力机构及其关系,以及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即:(1)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性的静态结构,所谓结构,即系统中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⑵近年来中国政治传播中制度的动态调适。在本文中,政治传播指为多元行动者所用的,用以达成其政治目标的传播。(1)〃政治"揭示目标、意图或功能取向。(布赖恩•麦克奈尔,2005:4)政治传播不是客观的信息流动,所有行动者都希望产生一个有利于其目标得以实现的结果,因而各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政府和政党)为了产生一个具体结果而提供一些已加工的信息。⑵’传播"是达成目标和功能

5、的方式、方法和技术。(3)政治传播由诸多行动者共同参与。在现代社会,政治传播由基于独立地位与自主能力的多元行动者共同参与,体现政治传播中的多元权力结构。(Swanson,1992:397-400)这种理解试图突破自上而下的宣传思维,将政治传播纳入国家与社会沟通的思路中来。制度结构是指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实际运作中,各种正式组织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区别,前者主要指政党、行政、立法、司法等政治系统内部的机构。考虑到篇幅有限,所有党直属的事业单位,如中央党校、干部培训学院等组织通道,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等制度化特征非常明显的媒介通道,本文均不

6、纳入考察范围之列,尽管它们在中国政治传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一议题学界鲜有涉及,但我们还是能找到零散的踪迹,代表性研究包括:(1)特殊历史时期的宣传机构研究。例如,Schurmann(1996:150-151,157,178,183-185)^察了1961—1966年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所有组织,包括党组织、政府行政组织、管理组织等。喻德基(Yu,1964:70-89)考察了大众劝服工作的组织与运作模式,尤其强调宣传组织系统在连接党与群众中的作用。Changm(1997:76-124)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中央宣传部及其宣传机制。(2)20世纪90

7、年代之后中国宣传机构系统的描绘。例如,沈大伟(Shambaugh,2007)对中国宣传系统的机构、过程与效度作了系统性的整理。Brady(2009:9・口)的著作对当前中国宣传机构进行了粗略描绘。美国学者林丹(Lynch,1999)则聚焦于当前中国思想工作机构的改革。(3)从意识形态视角进行硏究。有硏究对宣传机构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才华”2013)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推进以下两个学术问题:⑴以政治文件或政党政府的公开文献为基础,对以上资料进行修正与补充;⑵以上研究均基于宣传视角展开,基本上将政治传播机构等同于意识形态灌输机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