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血液(人卫版)(中职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组织胚胎学教案章节:第四章血液目的要求: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rfn•小板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血发生。教学内容:一、红细胞(30分钟)二、白细胞(40分钟)三、血小板(10分钟)四、血发生概述(10分钟)重点:红细胞、口细胞和血小板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难点:血发生。时间30,教学内容第四章血液一、红细胞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形态:成熟的红细胞表面光滑,无细胞核及细胞器,呈双凹圆盘状小体,在胞质中充满大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直径7~9ym,周边较厚,染色较深
2、,中央部较薄,染色较浅。红细胞具有弹性,可被动改变其形态而通过毛细血管壁;Hb是一种碱性蛋白质,它具有与。2和CO?结合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红细胞为典型单位膜,含亓ABO血型抗原,红细胞具有半透膜特性,其胞质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当血浆渗透压过低时,过多水分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Hb会溢出到细胞外,这种现象称溶血。红细胞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正常成年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网织红细胞可多达3%~6%,在一般Wright染色的血涂片上,不能区分网织红细胞,但新鲜血液经用煌焦油蓝染色,网
3、织红细胞内残存的少量核蛋白体会被染成蓝色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它易与成熟的红细胞鉴别。当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1〜2天后,核蛋白体消失而成为成熟的红细胞,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红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数量及形态、血红蛋白的含量可发生改变,当红细胞数低于300万个/mm3或Hb低于10g/100ml血液时,称为贫血。二、白细胞白细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WBC)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00个〜1万个mm3,婴儿比成人稍高,白细胞的数量可受很多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动,一般认为白细胞总数超1万个/mm3时,称白细胞增多
4、,低干4千个/mm3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教学内容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呈球形,直径6〜16ym,中淋巴细胞直径8-10Mm,大淋巴细胞直径11〜16卩m,健康成年人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20%~30%。O6单核细胞,8、9淋巴细胞时间依据淋巴细胞的发生部位、微细结构、胞膜表面标记、寿命长短及功能的不同,它们又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亚群(详见免疫系统)。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3%〜8%,是血细胞中最大的一种细胞,直径14〜20pm,胞体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较浅,胞质很丰富,Wrig
5、ht染色呈浅蓝色,胞质内含有散在的嗜天青颗粒,这种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等物质。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1~2天即离开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形成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吞噬能力,参与机体免疫应答。3・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种,占白细胞总数的5()%~70%,细胞呈圆形,直径l()~12ym,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2~5叶,以3叶核多见,核分叶数目与细胞年龄有关,幼稚的细胞胞核呈杆状,衰老的细胞胞核分叶数目较多,临床血涂片检查时,杆状核白细胞多,称为核左移,常出现在机体严重感
6、染时;4〜5叶核的细胞多,称为核右移。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很多细小而分布均匀的浅红色中性颗粒,电镜下,可见颗粒有膜包被,颗粒计有两种:①特殊颗粒;②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在外周血中停留时间也很短,约6〜7小时,也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中。当机体某些部位受病菌侵犯时,细菌产物、受损坏死组织可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于病变部位,吞噬病菌和异物并进行消化、分解。因此,中性粒细胞对机体的保护、防御具有重要作用,在执行防御活动中,有些中性粒细胞本身也会变性坏死成为脓细胞。教学内容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
7、4.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acidophilicgranulocyte)胞体呈球形,比中性粒细胞大,直径12~14um,健康成年人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0.5%~3%,胞核一般分两叶,呈八字形,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的嗜酸颗粒,Wright染色血涂片上,颗粒呈橘红色,电镜下,可见颗粒为膜包颗粒,内含电子密度高的方形或圆形结晶,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及组胺酶等物质,因此,认为这种颗粒是一种溶酶体。这种细胞能被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于病变部位,吞噬抗原抗体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