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

ID:41702157

大小:1.21 MB

页数:95页

时间:2019-08-30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_第1页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_第2页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_第3页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_第4页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_第5页
资源描述:

《汗斑与马拉色菌间某些关系初探——流行病学真菌学与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导师组成员刘维达研究员顾恒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副主任技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研究所英文缩略语PV:Pityriasisversicolor汗斑PFGE: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脉冲场凝胶电泳RAPD:RandomAmplificationofPolymorphicDNA多态性DNA随机扩增法MIC:MinimumInhibitionConcentration最低抑菌浓度■亠-刖g一.马拉色菌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V

2、i[S31早在1846年汗斑即已被Eichstedt所描述⑴,属于最古老的浅表真菌感染,但直到1889年Baillon才首次提出了马拉色菌(thegenusMalassezia)的概念。由于不了解该菌的特性,命名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主要存在两种命名方法和分类系统:一种受植物学家推崇,认为该菌可由砲子产生菌丝,称其为马拉色菌,并沿这一命名进行分类;另一种为皮肤病学家认可,命名为糠楸抱子菌(thegenusPityrosporum),分为卵形糠枇抱子菌、圆形糠楸抱子菌和厚皮糠楸砲子菌,这种分类方法在皮肤病学领域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80年

3、代,人们开始从形态学⑴和血清学⑵等方面对该菌属进行进一步分类。到90年代中期,随着以rRNA序列分析及DNA碱基对比较等为代表的分子技术的发展(3马拉色菌的嗜脂成员在种的水平有了进一步区分的基础。最近,对大量的人类和动物的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和核糖体序列进行对比后,马拉色氏菌属被重新划定,共包括7个种。除了传统的2个分类,即糠秫马拉色菌和厚皮马拉色菌,以及后来提出的合轴马拉色菌外,还有4个分子水平上界定的新种: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和斯洛菲马拉色菌。与传统分类法不同的是,新修订的分类方法没有把各个种与相应的临床表

4、现以及重要程度联系起来。二.马拉色菌与疾病III马拉色菌属双相菌,在体内外营养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为酵母相或菌丝相。马拉色菌为人和温血动物体表的常驻菌群之一,又是条件致病菌,97%正常人的皮肤能培养到该菌,5%正常人的皮肤取材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菌的菌丝。该菌在促发因素的作用下致病,目前认为不仅菌丝相可以致病,酵母相同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联。汗斑又称花斑癣(Pityriasisversicolor,PV),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浅部真菌病。马拉色菌在各种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由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而引起该病的发生。汗斑主要

5、表现为皮肤颜色的改变,具有发病率高、慢性病程、复发率高等临床特点。汗斑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中,在热带地区有近半数成人发病,而在寒冷地区患病率仅0.3%〜0.5%。该病男性多于女性,20〜45岁皮脂腺分泌活跃期更易发病,有遗传倾向。在免疫缺陷患者的群体,汗斑发病率尤其高,有报道汗斑是肾移植患者最常见的皮肤真菌病。糠楸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圆形糠楸马拉色菌引起的以建疮样皮损为特征的一种毛囊炎。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6mm,有光泽,周围有红晕。主要分布于胸背部,男性多于女性。其它与糠秫马拉色菌相关的皮肤病还有脂

6、溢性皮炎、银屑病、糠楸马±片firTl"14証E??TX去.厶SMrXJ丄4*I.t%三.汗斑皮损色素改变汗斑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的疾病之一⑷。虽然在热带地区更为流行⑸,但在温带也很常见。在夏季,就诊皮肤科的病人中汗斑患者占了3%左右⑹。早在1846年汗斑即已被Eichstedt所认识,属于最古老的浅表真菌感染,但是,在新的分类体系中其病因学和疾病的发生机理仍尚未得到很好地揭示。皮肤颜色改变为汗斑的主要临床表现,可为色素增加(包括褐色和红色)和色素减退(白色)。马拉色菌在汗斑引起色素改变,但在脂溢性皮炎、变应性皮炎、毛囊

7、炎及银屑病等有关疾病中却不引起色素改变,因此对引起PV色素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许多研究。Mayser等将马拉色菌属的3种菌,即合轴马拉色菌、糠秫马拉色菌及厚皮马拉色菌分别接种于只含色氨酸作为氮源的培养基内⑺,发现只有糠秫马拉色菌在培养基内产生棕色的色素,认为糠和;马拉色菌在体表潮湿多汗的情况下改变了皮肤表面的氮源环境,使色氨酸在体表积聚诱导了色素的合成。是否不同种的马拉色菌导致了皮肤不同的色素改变,抑或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并未证实。=1四.汗斑的治疗汗斑为一表皮浅层的马拉色菌感染,治疗并不困难,而且临床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很多,

8、如口服哇类药物氟康呼、酮康瞠和伊曲康哇等,外用各种哩类、丙烯胺类、吗咻类、环毗酮类药物等等,还有传统的硫代硫酸钠、硫化硒等。现在的问题是,汗斑极易复发,在遗传背景下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再次感染,故现代治疗学观念已不主张长期抑制性治疗,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