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

ID:41684935

大小:56.7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9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_第1页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_第2页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_第3页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_第4页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盗窃罪及诈骗罪中财产处分问题摘要被害人是否实施财产处分的行为是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关键之一。处分行为包括处分意识、处分举动与处分权限。具有处分意识的判断标准使被害人对所处分的财产有概括性的认识,处分意识的内容为具有财产的转移占有。处分行为与交付行为视交叉关系。所有人与占有人都具有处分权限。关键词盗窃罪诈骗罪处分行为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6月起,任某等六人合伙租用两辆外观一摸一样但是吨位不同的农用车,从粮站拉粮食销售。他们先用自重吨位大的空车在粮站的计量磅过磅记重(自重),然后用自重轻的车拉粮食过磅记重(总重),从而在过磅记重时获取辆车的差额。至案发,任某等用轻车

2、拉粮重车回皮这种方式先后14次倒出粮食4万余斤,获得赃款三万余元。案件的定性定罪惹来了争议。盗窃罪与诈骗罪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罪名,对于两者的区别,根据通说,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祕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一般而言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骗”还是“偷”,决定了最后罪名的认定,两个罪名的区分并不存在疑问。但在部分案件中,行为人的行为“骗”与“偷”兼有之,或者无法判断其行为性质的时候,就产生了争议。笔者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主要在于被害人是否基

3、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即处分行为的有无。正确理解和认定财产的“处分行为”,成为了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笔者将从处分意识、处分举动和处分权限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处分行为的含义。二、处分意识处分意识是处分行为的主观要素,也是处分行为的必备要素。因此处分意识的研究,对处分行为的认定以及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有重大意义。如何判断处分意识的有无?处分意识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处分意识的两个重要方面。(一)处分意识有无的根据认定处分人对财产具有处分意识,以其对处分的财产具有认识为前提。因为处分的对象是财务,如果处分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财务,即使将财物交付给他人,亦不能认定其

4、行为属于处分行为。但是,对财务的认识要达到何种程度呢?笔者认为,虽然对财务的人是应该做出缓和的理解,但并不需要如此明确的区分对财务的哪方面有错误的认识,只要对财务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即可。如何界定'‘概括性的认识”?笔者将从两方面讨论:第一,对于非封闭包装物,处分人要对财产的外形有所认识。一般的财务财产处分人至少要对财务的外形有所认识,即知道此物是什么。第二,在封闭的包装物中多放物品,被害人对多放之物毫不知情,不应认定对财务具有概括性认识。封闭的包装物与没有独立包装的财务不同,其默认为一个整体,已经与其他物品分离开来,在法律上视为独立且不可分割的。(二)处分意识的内

5、容处分意识的内容是财产的转移占有。虽有交付行为,但缺乏转移占有的意思,不能认定其为处分行为,即处分人必须认识到财产的占有或者利益的转移及其引起的结果。即使外形上存在处分行为,即处分人必须认识到财产的占有或者利益的转移及其引起的结果。即使外形上存在处分行为,但不是基于真正的意思时,不成立诈骗罪。正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褚剑鸿所言:“苟欺罔他人,使其财务上之支配之力一时迟缓,乘机攫取,在被害人即属无交付之决议,则非诈欺取财而为盗窃。换言之,即非为财产上处分之意思表示,当然不成立欺诈取财罪,而应以盗窃论。”三、处分举动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

6、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我们主张失控加控制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行为

7、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

8、可以是不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