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

ID:41672164

大小:60.7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9

上传者:U-991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_第1页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_第2页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_第3页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_第4页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环境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word版下载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环境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通老百姓而言,只知其概念,不知其实质与应用,若遇到专业数据,更是陷入云里雾里。数据特点在于客观、准确、科学,但略显冰冷死板,缺乏生气。要让报道活起来和更有感染力,就要在传达专业数据的过程中善用受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比如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来代替硬邦邦的数据。美联社主席伯卡迪曾强调,不仅要“带摘要:“PM2.5”是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专业概念,也是2012年两会和政府工作中环保议题的焦点。而对于媒体而言,有关“PM2.5”的报道突破了传统环境报道的原有范式,呈现常态化、理性化趋向。本文以上海市党报《解放日报》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儿个理由进行深思:报纸媒体中的环境报道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记者在环境报道中肩负怎样的责任?关键词:PM2.5;环境报道;解放日报1672-8122(2012)08-0038-02“PM2.5”是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专业概念,也是今年两会和政府工作中环保议题的焦点。有关“PM2.5”的报道突破了传统环境报道的原有范式,呈现常态化、理性化趋向。本文以上海市党报《解放日报》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儿个理由进行深思:报纸媒体中的环境报道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记者在环境报道中肩负怎样的责任? 一、“PM2.5”与环境报道PM2.5,亦称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此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2011年末,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雾天气,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PM2.5的监测评级与北京市环保局的发布结果相冲突,引发争议,由此,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PM2.5”这个专业概念进入公众视野。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两会期间,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诸多环境理由中的热议焦点。关于“PM2.5”的新闻报道,属于环境新闻范畴。美国学者、环境新闻记者麦克?弗络姆先生认为环境新闻“是在制定决定过程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依托、反映(最新)环境理由的新闻”[1]。环境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具有科学性、批评性、复杂性等特征。说其科学性,主要是针对报道内容和报道策略。环境新闻的报道内容涵盖FI常科普知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环境政策等都离不开“科学”二字,报道者既要通过自身学习或向专家请教来掌握深厚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又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众准确地传达信息。说其批评性,主要是针对环境新闻的报道时机。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环境议题涉及甚少。而每当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爆发,各路媒体纷纷而至,狂轰乱炸,有时会对相关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说其复杂性,是将环境报道之中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环境报道涉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府、企业与民众等议题,对于媒体来说,如何权衡各方利益,把握发展方向,为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发挥建设性作用,都得仔细思量、反复琢磨。 本文选取了《解放口报》为研究对象,截取了从2012年1月至6月的有关“PM2.5”的新闻报道作内容分析,此操作理由在于:其一,《解放日报》是上海市党报,也是主流大报,其媒介影响力不言而喻。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解放日报》在环境报道中理性、建设性的立场,使得本文的研究对象更有代表性和主流性;其二,上海是全球碳排放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发布PM2.5的城市之-oPM2.5治理关乎产业结构升级、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未来发展等一些重大理由,其议题收到了上海本地和全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因此,基于上海地区新闻媒体的“PM2.5”报道研究对未来全国环境新闻研究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二、“PM2.5”新闻报道的特点(-)常提常新,凸显议题设置长效性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一一即它所具有的构建公众思想和引发他们的认知变化的能力一一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媒并不能告诉我们应当深思什么;但在告诉我们应该对哪些事物进行深思上,大众传媒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2]”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在环境议题上同样奏效。笔者对从2012年1月1日至6月28日的《解放日报》有关“PM2.5”报道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看,在这一时间段里,《解放日报》共发表了21篇文章,每个月都有PM2.5的相关范文由写报道,疏密有致,有张有弛,每个报道高峰都与宣传时机等重要节点相契合。北京与驻美使馆的“PM2.5检测标准之争”事件发生后,《解放日报》迅速介入,发表了 《北京PM2.5达新国标还需10年》,掌握话语主动权,积极解读政府行为;两会召开期间,随着PM2.5成为大热议题,《解放日报》从科学普及、经济效应、政策调整等多维度深入报道PM2.5,让公众对PM2.5理由有了立体化认识。6月以来,随着PM2.5平均浓度发布首口的临近,报道进入小高潮阶段,不单单介绍一般媒体所关注的室外PM2.5理市,还将笔触伸进日常生活中的室内污染理由,可谓细心全面。环境报道的议题设置不是机械性地重复传播,也不是逢“地球日”等节日才宣传的应景式报道,更不是对突发环境事件一拥而上的轰炸型报道。只有精心和科学地对议题进行筛选和策划,推陈出新,保持受众持续性的关注度,使环境新闻报道回归常态和理性,才是可持续议题设置的应有之义。(二)从点切入,展开环境状况一个面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清华大学在名为《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的课中指出,新闻记者应该着重从6个方面发现新闻:1.世界上亦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2•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3•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4.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5•具有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6•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3]。本文认为这是选择报道切入点的重要依据。解放H报的《蓝天口云的FI子越来越多位空气质量监测员的观察》,就是选好一个点的典型例子。在这篇报道中,通过采访一位工作了12年的老空气质量监测员潘骏和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将5年来 的上海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娓娓道来,“以前,PM10监测仪器的滤膜,每两周更换一次;现在,PM2.5监测仪器的滤膜,每周就要换一次。”虽是细枝末节,但从侧面印证了上海空气环境质量的提高。通过点的选择,来寻找和挖掘单一事件、甚至单一细节反映的具体社会语境,即一个面。试想,这样一篇以历年空气质量变化为主题的长稿如果以长串统计数据堆砌的方式来写,和以一位辛勤的普通工作人员的亲身讲述的方式相比,要略显冰冷,受众也只是得到宏观模糊的印象。从点到面,简单材料对主干素材做最好的铺垫,为复杂抽象的理由找到一个焦点,使典型作用得以升华,也令社会作用得以彰显。(三)软化数据,生动解读环境理由PM2.5是什么?为什么要计算PM2.5相对于PM10的占比?PM2.5达到多少算超标?超标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PM2.5检测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大部分的普通老白姓而言,只知其概念,不知其实质与应用,若遇到专业数据,更是陷入云里雾里。数据特点在于客观、准确、科学,但略显冰冷死板,缺乏生气。要让报道活起来和更有感染力,就要在传达专业数据的过程中善用受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比如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来代替硬邦邦的数据。美联社主席伯卡迪曾强调,不仅要“带着权威说话”,更要善于“将专业知识加入到描写的事物中去,使报道的内容更易于理解”O艰涩牛•硬的语言、满嘴专业术语的报道,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难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4]。事实上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数据本身,而如何通过引入PM2.5,来解释清楚“百姓感受与空气质量预报”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预防PM2.5?对于百姓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在《PM2.5:要发布更要治理》、《说PM2.5,先让老百姓听明 白》等一系列报道中对数据的处理,一般采用前后变化对比、专家解答、抓住关键指数等方式来做好PM2.5的科普。专家型记者必须学会找到解决理由的最佳切入点,学会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但对大部分记者而言,学会“借脑”更为实际。单纯的记者解读,容易因为知识结构不建全面,产生有偏差的结论。带着专家一起研究环境理由,“解码”过程更为科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出的结论也更为权威和可信。(四)民生视角,以人为本的报道精神范敬宜曾讲过,“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5]”正是这种对“人民的热爱”才是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从事环保报道的精神动力。环保记者的民生视角主要指关注民众,关注新闻事件对民众的影响,从一个新闻事件当中发现它对普通百姓的作用。民生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为民众服务、宣传环保观念、支持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出发点,对环境政策和服务信息进行传达和解读,对有关环境污染理由进行监督,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由进行反思。而在价值取向上,则体现较强的民本意识,贴近百姓生活,为民排忧解难。《说PM2.5,先让老百姓听明白》、《好习惯减少室内PM2.5污染》等报道中,媒体充当起监督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当然,党报关注民生,绝不是简单充当民意的大喇叭。北京与驻美使馆的“PM2.5检测标准之争”事件发生后,网上充满了对国家PM2.5检测标准的质疑之声。《解放日报》理性沉稳,不跑偏主调、不头脑发热、不回避理由和矛盾,自觉执行把关 责任,耐心地向受众解读政府政策,有尺度地担当起意见领袖的角色。要做新闻名家穆青所提倡的“富记者”,就要能“吃透两头”,即“上头”和“下头”,两者都不可偏废。三、媒介在“P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点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环境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约瑟夫普利策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瞭望者”,记者必须要高瞻远瞩,把握好时代脉搏。与以往的传统环保报道不同,尤其是与突发性环境事件相比,媒体报道要担当起更持久更深入的责任,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自由交流的平台、构建绿色公共舆论空间,推动环保报道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M2.5”报道中的责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约瑟夫普利策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瞭望者”,记者必须要高瞻远瞩,把握好时代脉搏。与以往的传统环保报道不同,尤其是与突发性环境事件相比,媒体报道要担当起更持久更深入的责任,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自由交流的平台、构建绿色公共舆论空间,推动环保报道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李静•试论我国环境报道对受众环境意识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2007(6)・[2](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高艳•脚板写新闻源头抓活鱼[J]・新闻研究,2012(2).[4]傅妤.环境报道需要专家型记者[J].东南传播,2007(1).[5]范敬宜.有爱才有责任感[0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01/3479159.htm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