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ID:41671559

大小:57.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9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_第1页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_第2页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_第3页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李桂芬(苏家屯区中医医院110101)【摘要】中医治未病是预防保健的重要的方法,其理论基础雄厚,经验丰富,简单易学,效果明显。中医保健养牛是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牛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己达到延年益寿目的。【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保健养牛方法【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83-021>中医治未病《内经》中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⑴唐代有位名医说「'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是在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发现苗头并及时调理,让人一肓保持健康的状态。“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和瘵

2、后防复等方面。1.1未病先防在“未病先防”方面中医有其独具的特点,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方法。宋代太医窦才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皖,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2]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在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及时干预,匡扶正气,通过针灸、食疗、刮痂等多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让人体回复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灵枢•邪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疾病的发牛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未病先防就是强调养护人体的正气,防御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东汉名医华佗创建五禽戏健身法来防治未病、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牛治未病、唐代医家

3、孙思邈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牛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1.2既病防变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有病早治的这一重要原则,同时必须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随时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邪深入传变,这就是既病防变。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任何一部位发病都能影响到整体失调,这种失调所导致的疾病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与联系,是临床治未病防病既变的前提。根据疾病的某些传遍的规律,进行干预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病情扩人。既病防变就是这种先于病机的前瞻性、预见性治疗。2、中医保健养生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吋更应该注重生活的质量,

4、关注身心健康。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在于调摄人体自身的精气,控御人体自身的情志,适宜调理饮食,动静结合,以维持平和的状态,达到强身健体,颐养天年的目的。2.1调养精神与情志现代人处在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心里压力很人,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引发心里问题。所以一定要学会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⑶七情过度,精神过用,可以伤神,以致形体受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

5、,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⑷要求我们少思寡欲、胸怀宽广、乐观,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是精神始终保持正常的状态,从而使神明而形安。《黃帝内经》提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指出:“清静则肉凑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⑹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排除杂念,避免过度情志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养好精神与情志,以达到心安神宇,气血通畅,身体健康。2.2调理饮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饮食结构的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是人类的首要生活条件,不合理的饮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的因素,其至造成

6、生命危险,因此饮食调理尤为重要。《吕氏春秋》曾说:“肥肉美酒,勿以自强,命FI烂肠之食”。⑸所以《医学心悟》主张:“莫嗜膏粱,淡食为最”。⑹这些都说明清单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方案。[7]饮食应当尽可能全面而均衡,以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孙思邈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这种似饥非饥,似饱非饱的饮食原则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养生录》提出饮食六宜,即“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轻些”。系统提出了进食在吋间

7、、速度、数量、味道、质地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实际要求。这些主张都反映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科学精髓。2.3运动养生“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对我们的告诫。这里的劳包含运动、活动和劳作。也就是说,要想长寿,要掌握好劳动的度。不要不活动,也不要过于活动,以至于疲劳不堪。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动与静应当保持相对的平衡。经常适当地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四体常勤,则五脏气血旺盛,肌肉丰满坚实,关节运动灵活,百脉通勤,故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加强和活跃了生命机能。我们要“小劳”,但切勿“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