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公司财务和发展能力分析简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损益表的财务分析1,与销售额增加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公司往往采取本年大量赊销进而导致销售收入增加,(私下协议次年进行销售返还或退回)。公司短期扭亏为盈,达到短期财务目标。2,公司报表利润与静音现金流量相对比例异常。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差时,其往往采用出售固定资产来增加当期收益。如土地,对其他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来增加当期收益。此收益属短期,非持续性。对于上市公司静态市盈率影响比较大。具体包括债务重组、出售股权投资、改变长期股权投资计价方法。3,4,中期报表与年度报表的利润相差很大。中期收益与年度收益的相对比例过大,关联交易带来的利润增加。包括1,
2、转让研究开发成果从而增加“其他业务收入”。如果是自主研发并依法取得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转让研发成果取得的实际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结转转让的无形资产摊余,借记“其它业务支出”,无形资产的费用支出通常较少,贷记“其它业务收入”。2,以费用分担方式转移期间费用。以其它单位愿意承担公司本年某项期间费用,从而使本年利润增加。如保险费、运输费等主要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的期间费用。3,向关联方出租资产与土地使用权来增加收益,会计制度要求出售资产必须以公允价格成交,并且需要结转资产的成本。一般通过公允价格
3、出售固定资产不一定会得到净收益,由于会计制度对租金收入的相关规定很少,公司倾向于选择出租计价收入。4,向关联方借款融资。由此降低财务费用,减少对银行以来及相对高的利息支出。5,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进行利润调整。1,选择是否使用某一会计政策。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了三个跌价准备科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当上市公司收益好时,在保证必要收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提取跌价或减值准备,进而可以道道前后期利润的平稳。2,变更销售成本计价法。公司可以视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各别计价法等来影响销售成本大小,
4、进而影响主营业务利润。3,对折旧要素的估计的变更。折旧科目通常被计入“产成品”和“管理费用”。折旧额大小由使用年限、净产值、折旧方法决定。公司可以通过变更使用年限估计、净产值估计和折旧方法来影响管理费用的大小。从而影响主营业务利润。6,利用其他应收账款回避费用类科目。对于应收账款,公司必须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公司通过与欠款单位沟通后,先是收归应收账款,之后又以短期融资方式借给欠款方,进而刑场公司的其他应收款。5,利用推迟费用确认入账的时间降低本期费用。1,将迎计入本期的费用挂在“待处理财产损益”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
5、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迎于办理年终结算前查清原因。并报经批准处理。未能在年终结算前处理完毕的,迎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的处理结果都是计入损益表抵减当期利润,所以公司为了保证当期利润指标实现,往往釆用推迟确认该损失的时间。2,将费用挂在“待摊费用”科目。待摊费用虽是一项费用,但在会计科目中是一项资产,要在一定时间内逐步转移为损益表中的费用,待摊费用的发生时间是公司可以控制的。(如低值易耗品、预付保险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以及一次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缴纳印花税额较大需分摊的数额等),公司选
6、择在年初、年中、年末发生此项费用,直接影响进入本期损益表费用的多少,还有一些支出的贪小期在一年以上,(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其他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费用),在长期待摊费用中核算。3,将己发生的费用挂在“预提费用”借方。公司实际支出的费用大于预提费用,即未摊销的费用,主要有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通过把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挂在资产类科目内而推迟计入的损益类费用或不全计入总额本期期间费用的方法,可以是上市公司公布的本年利润比实际情况更好一些。,利用其他非常性收入增加利润总额。1,争取政府补贴收入。2,利用营
7、业外收入增加利润总额。3,修复不真实的会计数据。现金流量分析要点;1,经营现金流量为负数。公司处于快速成长,公司业务亏损或资产管理不力。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收益巨大的差异。应收账款剧增,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入的变化。3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流向与企业战略是否符合企业战略。4投资活动资金来源是依赖与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5公司是否有自由现金流量,如何分配自由现金流量。6筹资活动自由现金流量是是股票融资,短期负债还是长期负债。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雨利息支付额。上市公司发展能力分析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行业成长率竞争者生产能力集中程度产品的差异性和顾客
8、的转换成本固定成本相对于可变成本的比新入企业的威胁初始投入高低先入者优势分销渠道企业谈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