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59640
大小:54.7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9
《家长要学会陪伴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家长要学会陪伴,更要学会放手题记: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多少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其中家庭教育大家们也是各抒己见,各有论述。这里我只是对自己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看到的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粗略的表述。又是一个开学季。纵观各大小学校,校门口,校园内,一个孩子旁边总会陪伴着一两位家长甚至更多。家长陪伴孩子上学的报道,大到大中&院校,小至小学一年级入学,这些故事都已见惯不怪:现在的孩子么,多数独生子女,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的宠,惯的惯,难怪现在的孩子独立性那么差。经常有报道说,孩子的成长
2、需要父母的陪伴。像那些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离家在外,把孩子留在家里,留给老人们,一走就是一年甚至几年,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孩子渴望陪伴,社会呼吁陪伴。然而,陪伴是讲究艺术的,它的内蕴很深刻。我见过很多家长,当孩子上学时,帮孩子背书包,拿水壶到学校,孩子大摇大摆走在旁边,家人倒像个跟班;也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千叮咛万嘱咐,好像有一千一万个不放心,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家长们,一会儿叮嘱已经坐到座位上的孩子,一会儿又找老师嘱咐半天,恨不能连上课他们也能代替了。直到上课铃
3、响了还依依不舍离去。有时候真不明白他们放心不下什么?难道这是最好的陪伴吗?诚然刚入学的新生为了安全,有规定必须由家人接送上下学。这只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至于陪孩子进教室,为孩子背书包未免有点大包大揽,这对孩子来说有害而无益。小学低年级正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如果家长的陪伴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那我们不妨多在陪伴的艺术上下功夫。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三点建议:陪伴孩子学习,引领孩子成长就拿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正规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于学习任务也不易理解。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家长回去多
4、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通过不同方式考察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陪孩子写作业时帮孩子理解题意,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同时,家长陪孩子学习时,不应忽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几分钟作业,就停下来干别的事情;还有的孩子缺乏口己动脑和思考的习惯,稍有不会就要求家长帮忙。这时,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及时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要时,和孩子约法三章:第一,孩子做作业,家长不能聊天玩手机。第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能留出专门时间陪孩子,了解孩子课程内容,与孩
5、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第三,给孩了营造书香氛I韦I,家里有适量藏书,父母有看书习惯。有时候,身教胜于言传。不要忘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二•关注孩子细节,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家长说:“老师,我文化程度不高,没办法辅导孩子。”其实,即使家长没办法辅导孩子作业,但是也能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细节,比如孩子的作业是整齐还是潦草;写作业的态度是认真还是应付;翻看孩子书包的时候,看看是摆放整齐还是乱作一团,等等这些孩子的细节,家长还是能看得出来的。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和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对做事的态
6、度。你对孩子的关注点就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点,点点滴滴,集腋成裘,怎么会看不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呢!三、多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心理成长在孩子的成长中,难免会遇到在他们能力范围内难以解决或者难以接受的事情。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校园,新的坏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会让一些孩子显得措手不及。特别是对于那些被父母长辈宠着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显得更弱一些。常常表现出自理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自己的东西丢三落四,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任何事情都想依赖家长。这时的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就
7、一味的迁就孩子,给孩子整理书包,帮孩子问作业,当孩子的勤务兵。殊不知,他们已经剥夺了孩子身心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本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而因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慢慢变的有惰性。其实,以前有句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这里不是很恰当,可理就是这个理。现在没有穷孩子,我们的孩子穷也是富着养的。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把培养儿童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孩子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來,我们又何曾在孩子身上走过半点神呢!这就是教育的方法不同了。其实,孩子的成长除了陪伴,家长更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手。放手才能让孩子有机
8、会独立去适应一个新环境;放手才能让孩子产生抖抖羽毛、振翅飞翔的欲望!不要忘了,除了家长,这里还有老师引领他们成长。说起来,我们的家长道理应该都懂,只是难以做到罢了。我亲眼见过一些家长,陪孩子到学校,不放心;陪孩子到教室,还不放心;给孩子把书包打开,把书本铅笔拿出来,还不放心;把水杯拿出來放课桌上,就差替孩了听课了。我看着他们既可怜又可悲,我想知道,这样的陪伴究竟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的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感到来自父母家长的关爱,是为了让家长用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的成长,是为了让孩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