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38377
大小:58.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9
《寓言四则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课题《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总课时1授课时间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学习甘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2.结合重点词语了解故事情节。3.分析寓言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难点领悟所蕴含的道理导学过程一、指导自读《智子疑邻》1.资料助读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釆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
2、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了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2)不筑:修补。(3)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犬量财物。3.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了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冋答,教师明确: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
3、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了解资料朗读课文学生独立思考,扌旨名回答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捉出,对人不能持偏见。4.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自由回答二、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学生了解资料1.资料助读《淮南了》,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了》思想上接近道家,同吋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
4、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姻炼石补天、后羿射FI、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2.自由诵读,注意下列字词。自由诵读教师提示:(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2)何遽(jii):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3)其马将(jiang)胡骏马而归:带领。解释重点字词(4)堕(dub)而折其髀(bi):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8)此独以跛(bo)Z故,父了相保:保全。3.畅读寓言,结合捉示译成现代汉
5、语,感知文意。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屮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理解寓意教师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J就转化为福了;后来,英子骑此峻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屮,“死者I-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二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巾了一个成语一一塞翁失马,焉知非襦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
6、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屮看到福,从祸屮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Z來,确实冇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Z变的准备,少-•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而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三、课堂小结寓言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教师明确:①篇幅短小,寓意博深;②情节波澜起伏;③带劝诫和讽刺意味;④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给人以深刻启示。教学札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