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14599
大小:58.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8
《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青州市实验小学青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牛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习诗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教学难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岀来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岀不同的画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3、古诗词
2、三首。(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梳理古诗学习方法。同学们,我们Z前学过许多古诗,我们都用到哪些方法?(多读、注意古诗节奏、看注释、抓关键字理解句意)三、学习《乡村四月》(一)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自由读诗要求:(1)读四遍,读前两次时,把字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多音字与生字的读音;读后两次时,把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可以摇头晃脑地读。(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1)字咅读准了吗?(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3、老师范读,学牛注意节奏停顿。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要缓缓地读;要两个两个字一读
3、;读的时候摇头晃脑地读,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诗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4、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岀味道来。(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2、学牛汇报,随机点拨A、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景物一一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黄梅雨(1)“绿遍”体会到什么?(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雨如烟”是怎样的雨?(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2)展开想彖,说话训练:想象
4、画面(课件岀示画面):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以山川作为画面的主体,下着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掩映着声声“布谷、布谷”的杜鹃叫声。)(3)以读带情,感情朗读: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感情朗读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1)“闲人少”:为什么说“闲人少”?人都去哪里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蚕桑又插1U”(2)“才了”体会到什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农活很多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3)想象说话:可能还有哪些农活?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牛与作者的情感共鸣)(4)诵读诗歌,
5、升华情感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一一“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小组合作学《四时[D园杂兴》1、谈话过渡: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动情景,接下来,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一一《四时田园杂兴》。2、板书诗题并理解,指导学牛读准多音字“兴”,理解“杂兴”o3、学生回忆《乡村四月》的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环节和要求:(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2)细读诗歌,品读语言,想象情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6、。(3)诵读诗歌,在阴读中加深体会。4、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四时口园杂兴》。5、交流自学成果。老师指导点拨:(1)“昼出耘田夜织麻”,从“昼、夜”体会到什么?(勤劳、日夜劳作,男耕女织,各有拿手的木事)(2)“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岀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岀来)(3)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五、自读《渔歌子》1、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3、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
7、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牛想象词中的画面。学牛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3、薯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