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华武术之传统文化底蕴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武术之传统文化底蕴探析中华武术之传统文化底蕴探析【摘耍】从中华武术的内涵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文化的深远影响。试述中华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儒家的哲学思想、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神形统一观、反者道之动与阴阳辩证法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等方面的关系,为进一步传播中华武术,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关键词】中华武术;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底蕴AProbeintotheTraditionalCulturalImplicationofChineseWushuZHAOHuan(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
2、engzhou450044,Henan)[Abstract]Thisthesisstudiestheprofoundinfluenc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onwushucultureinlightoftheconnotationofwushu.Itexamines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wushuandConfucianthoughts,traditionalnotionofunityofHumanandHeavenandunityofspiritandform,andthenationalspiritofc
3、onstantlystrivingtobetterourselves,soastoprovidestrongdrivingforceforthespreadofChinesewushuandthepromotionofnationalculture・[Keywords]ChineseWushu,nationaltraditionalculture,culturalimplication1刖s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切文化的共性,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不仅展示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也凝聚了丰富
4、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武术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同吋,了解武术文化,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弘扬和传播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2中华武术所蕴含的儒家哲学思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徳。”任何一个习武之人,习武都要从“道德”和“礼”“让”开始习起。中华武术,很早就有“礼”的要求,如两人在切磋武技之前要先行拳礼,同行之间见面拱手行拳,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些拳礼一直沿用至今,并形成了独立的武术伦理理念一一武德。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儿千
5、年來,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礼”又是“仁”的必要表现形式。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O“仁”是从人的本质上强化人固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属性,而“礼”则是从实践上规范人的天性,明确人应具备对社会负责的理性。孔了说:“勇而无礼则乱”。武徳中的笫五戒规就是让弟子“勇而有礼”。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武术的武徳观念中,“学拳以徳行为先”就反映出这一观念。以“仁义”为核心思想的武徳观念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忠恕之道。传统的“礼让”、“不为人先”、“虚静安墨”、“谦谦君子”等说法,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武术文
6、化思想的一部分。儒家和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积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宣扬人类具有天赋的、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观念,把“中庸”作为人的行为标准。中庸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人的行为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正如太极拳推手中所说的不偏不倚,把重心控制于气中,气沉丹田,发力时,既不能太嫩(不及),也不能太老(过分),要适可而止。“嫩”了发出的力太小,不足以给对手强有力的打击,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用力老的话,使得发出的力不容易收凹,还容易使自己失去重心,从而不能迅速有效地收冋来以防守对方的进攻,造成空当,使对手有机可乘。
7、孔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善。”意思是说,大学做学问的要旨,在于发扬固有的美德,革新自己身上的旧习,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正如少林拳风格所要求的那样,达到“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之境界,而这种所谓的曲乂直,直乂曲,曲不曲,直不直的境界,有谁能够真正地做到最好呢?古今天下,恐怕无人敢称最好,这就是“在止于善”,也是武术的境界,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给你一个“曲而不崩,直而不直”的境界,让你天天去练习,天天进步,每天都感觉距“境界”近了,以致从不厌烦,但乂永远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