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城市防灾理论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防灾理论解读城市发展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纶活方式等不断转变提高的过程。它给我们带來了便利性、高效的社会住活。但城市发展过程小,必须直而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防灾。本文将通过解读左进的论文《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和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来叙述我对于城市防灾的理解。论文首先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分析其口然山水坏境、空间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对城市防灾的影响。采用质一量结合的评价方法,系统构建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评价模型。论文重点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重庆、攀枝花、遵义等)进行实证研究,基于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结合
2、,在纵向应川上确定以详细城市设计为垂点控制层次,横向应川上结合防灾空间要索确定重点控制区域,重点研究活动节点的有效避难疏散、安全廊道的灾时畅通保障、以及如何在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下迅速、安全的到达避难场所,并在对比平原城市相关防灾作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修正,从而保障防灾控制的经济性与实效性。[1]最后,论文探讨了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防灾规划设计策略问题。为完善和拓展学科领域提供参考。资米斗來源:Ruchelman,L」入aturalhazardmitigationanddevelopment:Ane去卩lorationoftheroleoftheP
3、ublicandPrivatesectors.lnLouiseK.Comfort(ED.)J^吸2刀agingDisaste凡StralegiesandPolicyPe丿占刀ectives,DukeUniversityPress,1988,P6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城市防灾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认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牛灾害,对城市居民牛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2]西南地区三省一市屮,山地占全部而积的79.13%。除了位于成都平原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等少数城市外,大多数城市都位于山地、
4、丘陵地带。根据黄光宇(2006燉授对山地城市的分类,我们nJ以将西南山地主婆城市分为两类:一是典型山地城市,即山地直接作为城帀建设基底,城市选址和建筑百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从而使城市整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如重庆市、攀枝花市、宜宾市等;二是受山地影响的城市,即城市建设基底以平地或浅丘为主,城市周边区域为山地,限定了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展,并对城市气候、环境等产牛一定的影响,如昆明市、丽江市等云南省大部分城市。[1]本论文研究认为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具体冃标应包括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的影响、增强承载灾害的能力、强化灾示的应急能力等三方而内容。
5、①最人限度的减少灾害影响城市致灾因索的形成及英影响情况,一方面由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另一方面亦会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改变。如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即会改变地表粗糙度•流域径流量,进而影响水灾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区域等。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需要干预城市灾害致灾因索形成过程,回避高强度使川导致高风险区形成等坏境致灾因素,降低致灾因素的危害,阻断灾害扩散路径,从而缓和灾害发生的强度。②增强承载灾害的能力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土地集约利用不断强化,城市空间资本迅速累积,从而使灾害发牛•时单位血积的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而因灾害所造成的未來间接损失也可能越来越高(陈亮全,陈
6、海立,2007),城市整体空间坏境则呈现出脆弱化的趋势。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需针对此现象,避免城市机能过度集中,强化城市空间适灾能力,降低灾害损失和灾后复建难度,从而增强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灾害的能力。③强化灾后的应急能力城市防灾体系中防灾空间与设施等的规划量不仅需反映服务人口的数量,更是代表城市地区于紧急状态下所能处理灾害的能力。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需促进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的建设随城市发展不断改进,根据过往灾害情况及未來灾害潜势等信息,适时调整防灾空间与设施的配置,提升灾害发牛时安全疏散、避难及救援能力,减少灾害损失。⑴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原则是通
7、过采取一定的控制牯施,使城市空间坏境可能产生的风险降低到一个町以接受的程度,具体如下:①生命第一原则生命的存在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城市建成环境既是人们安全的保障条件,又是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因素。因此,对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当遭遇灾害事件的时候,城市建成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例如,当发生灾害时,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保护生命而不是建筑物本身,虽然建筑物可能已遭损坏,但其主体结构不至于倒塌,且通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各类环境控制措施及设施,以保证建筑物内的使用者在相应的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②整体协调原则从整体的角度研究
8、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环境防灾问题的总体特征,避免传统的设计与管理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部分析研究所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