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88023
大小:92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28
《小学语文教材梳理5写景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导师决胜面试课程讲义-语文学科教材梳理(五)主讲人:刘伟丹12/12写景抒情类散文《桂林山水》一、教材解读:12/1212/1212/12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抒发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叹。特点:1结构清晰2善于运用修辞选文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12/12教学重点l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
2、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l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五)语言训练,加强实践(六)拓展
3、延伸,提升素养(七)总结新知,回顾重点(八)分层作业,延伸学习思路一(一)导入方法一:图片导入方法二:游戏导入:猜地名方法三:歌曲导入,《我想去桂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12/12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3说说课文给你的初步感受,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美景1.学习课文第一段。
4、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2)对比“观赏”与“观看”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2.学习第二段 (1)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抓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两词来理解大海和西湖的特点。(2)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要先写大海和西湖?“却”字表达了什么意思?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3)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5、。(静、清、绿)(4)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通过变换句子,理解感叹句中包含作者的赞叹的情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很静(5)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12/12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哪些水声?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启发想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
6、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9)再次有感情朗读这一段,读出漓江水的美。 3.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a“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
7、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出示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 问题引导:“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