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56356
大小:57.2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7
《中国思想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名称:一中国思想史专题一学号:^04130656.姓名:—谢吟龙_分数:孔子仁礼思想再评价“仁”和“礼”是孔了思想的核心,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仁和礼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两个字,根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多达109次,可见,在杨伯峻先生看来孔子思想的真正核心是“仁”而非“礼”。通读整部《论语》,仁的含义多种多样,孔子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答,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但不影响我们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解读。据学者们的长期研究,颜渊问仁是孔子对仁的最准确的解释。语出《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
2、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概意思是:颜渊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仁。孔子回答说:“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一旦能做到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天下的人都会用仁来称赞他。修行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孔子在这段话中多次捉到的“礼”其实就是他所推崇的周礼。在李泽厚先生《中国思想史论》中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如前所述,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要求维护和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孔子除了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之外,孔子在《雍也第六》中也提到了关于
3、“仁”的一种衡量标准。原文为:“问仁。H: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句话点明了有仁德的人必须经历苦难,才会有所收获,这样便可以说具备“仁”To在我看來,这是一种低要求的“仁”,当然达到这一点后所获得的“仁”也是较为低级的。这只是成为“仁”人所需耍具备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充耍条件。当然,孔子对“仁”提岀了许多更高的要求,女口:“能行五者(恭、宽、幸、敏、慧)于天下为仁”、“仁者爱人”等,这些都是孔子认为一个仁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非常复杂的,根据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孔子的仁学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耍的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
4、、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所谓血缘关系,其实和孔子思想中的“礼”有极大的联系。由于孔子出生在曾经周公的封地鲁国,基本保留了宗周时期的宗法等级制度。而孔子所代表的也是没落的旧贵族阶级。所以,他主张恢复周礼,主张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而这…宗法等级制度就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來的,血缘关系成为衡量“亲亲”的唯一标准。可以说,周礼中所有的礼仪制度全部都可以归结为血缘关系,只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存在,周礼才能真正的运演下去。孔子仁学结构的第二个因素则是心理原则。与黄老之学相比,孔子所提倡的是入世,而且是“学而优则仕”。即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官,为了致仕。儒学这种心理原则
5、基本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之久。包括当今社会,我们身边也不乏有那么一些人,读书就是为了能够进入社会,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然后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孔子所要求的人必须完成以下这四个阶段的任务,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为之奋斗终生。在我看来,这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这种体系的重要构件就是儒学所提倡的入世的心理原则。孔子的仁学结构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为后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孔子中有大量关于孔子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记述:“仁者爱人”、“老者信之,少者怀之”、“子为政,焉用杀…
6、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民”“其养民也惠”,这些零散的语录清晰的表明了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既是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同吋又强调这个体制所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而这一点正好体现了孔子仁学体系中讲求的“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不仅仅体现在对事务的处理上釆取折中的方式,同时也体现在对待百姓上,孟子后来把这一思想加以发展,变为仁政的思想,为历代帝土所沿用。最后谈一谈孔子的理想的人格。孔子在讲究外在的人道主义后,乂关注起了人们的内在发展。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要想在这样的社会里复兴周
7、礼,可谓是天方夜谭。但是孔子仍然再三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仁不让于师”等等,这些都表明“仁”既非常高远而又切实可行,既是历史责任感乂属主体能动性,既是理想人格乂为个体行为。实现这种理想人格的唯一途径,在孔子只有通过“仁”和“礼”才能得以实现。对于一个社会个体来说,孔子将仁作为最高境界,并且以礼作为实现理想人格的重要手段。可见,孔子对于“仁”和“礼”是何等的推崇。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大体上已经进行了清晰明了的介绍,然而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孔子的思想文化已经深深的根植在国民精神的土壤中,变为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