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

ID:41540294

大小:1.86 MB

页数:108页

时间:2019-08-27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_第1页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_第2页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_第3页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_第4页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创伤的记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章历史创伤的记忆——文学与新闻系张文通一、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文学的中心主题。批评界对这一创作潮流,先后使用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改革文学”的类型概念。总体上来说,由于它们都是“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因此,这些作品也可统称为有关“文革”的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问题小说的重新出现刘心武,《人民文学》,1976年11月。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敏。“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

2、深”地揭示精神创伤,提出“救救孩子”的问题。《伤痕》——“伤痕”文学浪潮的掀起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主人公王晓平。从人伦关系叙述一个普通“文革”中的悲剧,写一位母亲带着满身伤痕地离去与一位女儿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母女生离死别的情节进行政治的控诉。郑义《枫》,冯骥才《啊!》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宗璞《弦上的梦》,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它们根源于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切,同时为知识分子正名。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分

3、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抑含义的概念。暴露“文革”的创作潮流,在经过了感伤书写阶段之后,加强了有关历史责任的探究的成分,并将“文革”的灾难,上溯到“当代”五六十年代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段落。对这种变化的描述,导致了“反思文学”概念的普遍使用。、“反思”作品的主题动机和艺术结构,表现了作家这样的认识:“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反思文学”揭示“文革”对“现代化”

4、的阻滞和压抑,“改革”文学“则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在叙事方式上,反思”文革“、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大多可以归入现代中国小说的”问题“小说的类型。它们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接”新中国“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反思文学”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

5、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的小说,其主题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林彪“四人帮”,鞭挞丑恶灵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礼赞美好的情操。开山之作是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

6、痕小说”。改革小说: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蒋子龙的《开拓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

7、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王蒙的《蝴蝶》等。二、三部中篇小说《波动》《公开的情书》《晚霞消失的时候》三、“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五·七”派作家——王蒙、张贤亮、丛维熙、张弦、高晓声特点:亲身经历历史的遭难,将生命的挫折与历史的挫折联系在一起。归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伤痕文学阶段),而是

8、将文革的悲剧与中国当代的政治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投射出历史反省的冲动,即出现了“历史反思文学”。王蒙“文革”后重要作品:《春之声》、《布礼》《风筝飘带》、《杂色》《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青春与革命”,即“少共精神”成为他的一个情结。14岁就成为共产党员(1948)50年代,他是一个青年,又是青年团的干部时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时代,青春与希望成为他思想的主调。决定了“青春+革命”既是他的人生观,又决定了他创作的风格。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