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10201
大小:4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6
《锅炉燃烧调整操作指导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锅炉燃烧调整操作指导书 一、双调风旋流燃烧器的调整原则说明:该炉型选用的B&W专门用于燃用低挥发份燃料的浓缩型EI-XCL低NOX双调风旋流燃烧器,在结构上设计了内外二次风套筒,采用调风盘调节内外二次风流量,套筒内设计旋流挡板,用于调节内外二次风的旋流强度。在进行燃烧调整时,通过调风盘改变内、外二次风的风量分配比例,调整旋流挡板调整气流下冲和旋转,进而改变煤粉燃烧的工况。1、 燃烧器调风盘的调整原则调风盘开度减小时,使内二次风减小的同时,内二次风的旋流强度也减弱;外二次风增大的同时,由于外二次风流速高,外二次风对炉内燃烧的煤粉气流向下牵引增大,延长了煤粉在炉内的燃烧行
2、程,并使飞灰含炭量降低。但是调风盘开度过小,会影响煤粉着火初期氧量供给和燃烧的稳定性,尤其在低负荷时,调风盘开度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明显。2、 燃烧器内、外二次风叶片的调整原则开大外二次风门,煤粉火焰着火点变远,反之,关小外二次风门,着火点拉近;开大外二次风门,火焰刚性好,但尾部黑龙加长。从保证煤粉火焰安全燃烧的角度来讲,外二次风门的开度调整不易过大。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开大外二次风飞灰含碳量可明显减小,可提高运行经济性。关小内二次风门,燃烧器火焰旋流强度增大,火点距离缩短,火焰刚性减弱,炉膛火焰稳定性增加,对于燃用低挥发份无烟煤而言,可保证运行安全性。内二次
3、风门加大后飞灰含碳量将有所上升,合理调整内二次风门将取决于锅炉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点二、燃烧调整的方法1、 制粉系统方面:1) 磨煤机启动前充分进行暖磨,保证磨煤机出口温度在115℃,若磨煤机内部存粉很少或空磨则应稍开容量风挡板暖筒体。磨煤机启动后开大热风调节挡板,关闭冷风调节挡板。2) 磨煤机正常运行中应尽量保证磨煤机出口温度>90℃,并调整使分离器出口四管温度相同。方法:若开大旁路风(不能过大)效果不明显后,应降低对应给煤机的煤量,开大对应侧的容量风。3) 在磨煤机分离器出口温度基本相同后尽量使两侧容量风量接近。4) 在保证磨煤机密
4、封风差压的前提下尽量关小密封风调节挡板。5) 磨煤机在运行中应建立磨煤机的料位,保证料位在400~500Pa左右,对于有问题的料位应立即联系维护处理。2、 正常运行中各挡板的位置序号名称开度1调风套筒80%2前后拱各分级风电动调节挡板100%3前后拱分级风手动挡板60%4供分级风箱调节挡板65% 供二次风箱调节挡板85%5调风盘开度125mm6内二次风轴向叶片开度45°(与燃烧器轴线夹角成45°)最小30°7外二次风轴向叶片开度60°(与燃烧器轴线夹角成30°)最小50°3、 两侧热负荷不均的调整1) 出现两侧热负荷不均时应到就地观火孔观察各角
5、的燃烧情况,对于燃烧不稳定的燃烧器应关小燃烧器调风套筒的开度至40%左右,待着火稳定后可适当开大。2) 风箱二次风调节挡板正常开度均应在85%左右,保证前后墙风箱压力相同,对于显示有问题的压力变送器应立即处理。当发生锅炉两侧燃烧热负荷不同时,应关小燃烧最强角侧的调节挡板应在70%左右,其它角的调节挡板适当开大。3) 适当关小燃烧强烈燃烧器的调风套筒由80%至70%。4) 若需调节燃烧器内、外二次风叶片的角度和调风盘的位置应汇报锅炉专工或主任,记录好调节前后的位置。调节时一般将内二次风叶片调至35°,外二次风叶片调至50°,同时还应调节调风盘至150mm
6、。5) 检查各台磨煤机的运行情况,对于燃烧发生恶化的磨煤机调整如下:提高出口温度;提高料位;增加本侧容量风和给煤量(若无法改善燃烧则还应加大相邻磨煤机的煤量和风量)。三、保证燃烧稳定的措施1、 运行中加强调整,使各参数达到设计值。2、 定期进行煤粉细度取样。3、 根据磨煤机的电流及出力情况加入∮50的钢球。4、 磨煤机的分离器应定期清理内部杂物。5、 氧量指示准确,风量的调整应根据氧量与负荷的关系曲线进行。6、 根据煤质化验报告提前做好煤质发生变化的调整。四、运行调整中的要求1、各班负责巡检人员应每小时察看锅炉燃烧情况和
7、结焦情况,并清理看火孔处的焦子。2、当发生燃烧不好时应及时到就地看燃烧情况。3、当需要投油枪助燃时必须记录清楚当时的燃烧情况。调整好后应记录调整的过程,切油的时间。4、运行中加强监视,对于异常的参数应立即分析原因并找人处理。对于无法达到设计值的参数应加强监视及调整5、如果需要调整燃烧器内、外二次风角度和调风盘的开度则必须在记录本上记录清楚。五、进行燃烧调整时监视的主要参数1、燃烧器内外壁温:壁温高说明着火点距离喷口近,着火稳定,反之则着火不好。2、磨煤机料位、容量风量、一次风管温度、磨煤机电流。3、炉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