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53573
大小:1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5
《《第七课 我有署名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有署名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知道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各种民事权利。(2)了解未成年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明白什么财产所有权及财产所有权的内容。(3)理解肖像权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侵权的行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法律意识,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做到知法守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形成正确的法
2、制观念。教学难点:领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知道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教学过程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①要求学生阅读P72“案情发布”,思考6岁的孩子有没有著作权?教师:指出本课内容是了解未成年人民事权利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结合案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②提示学生看“法律链接”、“律师观点”。让学生选代表充当见习法官和见习律师。③学生分组讨论书中三个问题,并交流各自观点自主学习“法律链接”中的知识和“律师观点”的基础上,对案例内容重新分析思考和讨论。见习法官根据案情,用所学知识判决并陈述判决依据。【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加深对问
3、题的理解、思考。检查对学生前两部内容学习的总结、反馈。】二、我们享有财产权1、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案例《被扣的自行车》,并思考:你如何看待车大爷的言行?他有权扣押顾然的自行车吗?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请你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剖析。【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案例内容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扣自行车的现象,看到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实质。】2、了解财产权的含义(1)理解财产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师:那我们如何理解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呢?占有
4、权: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使用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收益权:收益权就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处分权: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权,公民对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那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公民把他的生活资料通过法律行为进行处理。如赠送、卖给别人等,就属于法律上的处分。3、活动活动一:案例分析(1)阅读案例武汉森林公园花了100多万买了一台原装德国进口“奔驰豪华轿车”,可是没用到一年就修了五次,花了3万多元,还修不好。车主找奔驰中国分部和销售维修商,可她们说:“不是奔驰不好,是因为你们用的油不好,不够品质,糟
5、蹋了世界名牌。”动物园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拖延和敷衍,一气之下将这辆奔驰给砸了个稀巴烂。(2)思考交流:捐款和“砸奔”都是在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二者有区别吗?活动二: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张某买了一台拖拉机,经常停在家里;张某用拖拉机耕地;农忙时张某将拖拉机出租;张某将拖拉机卖掉。【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例子,加强学生对所有权的四种权利的理解】三、我们享有肖像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但享有各种与钱物相关的财产权,还依法享有与人身相关的各种权利,如肖像权。1、肖像权的含义肖像权指公民对自己的相片、画像、雕像、录像、摄像及其他有载体的视感影像,依法享有不受侵害
6、的权利。案例:《我什么时候拍广告了?》让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针对案例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主分析案例内容。2、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3、活动活动一: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1)出示判断题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通缉令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为宣传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公民在发现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时拍下当时的场面,作为向报刊和公安部门反映情况的依据。(2)学生交流探讨(3)教师小结法律规定:为维护社会的需要或者为维护公民本人利益的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虽然设有经过本人同意也不构成侵权。活动二:“小讨论”。(1)利用教材78页“小讨论”栏目
7、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强化公民享有肖像权的意识。(2)说说如何判断侵权行为。未经本人同意使用肖像;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公民肖像;恶意丑化对方肖像。四、公民享有其他民事权利1、了解公民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财产权、知识产权、人身权、债权等等。2、小结。五、作业布置小调查:问问周围的人是否遇过侵权行为,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根据你学习到的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为他们分析。说说假如你是当事人,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