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42731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4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编写结构提纲、2、学习文章按空间顺序,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3、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教学重难点1、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2、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预习检测1、同学们,知道四月五日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
2、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马上就要是清明了,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
3、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2、预习检测:积累字词。3、简介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要注意五个方面入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按照这五个方面我们梳理一下。明确:明对象——中山陵。2、作
4、者介绍了《巍巍中山陵》的哪些方面?编写结构提纲。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3、理顺序——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三、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抓住特征说明的方法1、理解课题“巍巍”的含义。2、抓特征——巍巍(高大);(1)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
5、墓时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建筑在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
6、麓,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文章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3)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从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我们进一步理解“巍巍”。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还具体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4)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
7、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本文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是从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这三方面来说明的。四、三读课文,找方法,品语言1、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2、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例子)(1)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2)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明确:(1)列数字、作比较
8、、打比方。(2)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