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

ID:41439776

大小:253.8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4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_第1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_第2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_第3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_第4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诗二首》成都华阳实小卿华玉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

2、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启发思考】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自主或小组探究】两诗相同的地方?(作者朝代、都有景物描写、都借写景说明道理)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细品两首古诗。【协作交流】“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总结提高】这两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

3、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

4、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5、。”两者都极具哲理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课前准备1、教师:PPT、音乐;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预设】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今天,我

6、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学生活动】学生回忆,表达自己的登山感受。二、启发思考【教师预设】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活动】学生齐读古诗,同桌交流,找出两诗相同的地方。三、自主或小组探究活动探究【教师预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活动】学生读诗,找出相同的地方。(作者朝代、都有景物描写、都借写景说明道理)(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

7、,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

8、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合作探究【教师预设】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细品两首古诗。【学生活动】细品古诗。(1)学习《登飞来峰》①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②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