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

ID:41406427

大小:7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4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1页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2页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3页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也谱出一曲凄凉的人性颂歌和深沉的灵魂叹调。在2005年前后曾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以及上海版、海南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可见《老王》的艺术魅力。本文以《老王》为例试谈一谈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展开积极地对话,用自己丰富的心灵去深入文字,激活文本,去感知、理解、评价、收获的过程,并获得对

2、文本开放性、多元性、深入性、建设性和个性化的体验,从而真正能够利用文本达到育人的目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它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培养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能力高低,决定了课堂达成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一、越位所谓“越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超过了一定的度,过犹不及。越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喜欢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课堂是属于教师一

3、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词句讲解,段落主题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欣赏等等,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所谓重点难点,唯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抄写板书,被动的接收信息,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思维僵化,兴趣黯然,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缺乏力度。这在以往的课堂比较常见,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二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滑开去,进行道德说教或是拓展到别处。有些教师,特别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一心想弄点热闹,试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刚刚是师生互动,接着是合作探究,再来点声光电现代化教学手段,每个环节似

4、乎都精心设计,但游离于文本之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有老师在上《老王》(《<老王>教案设计》,见《现代语文》2006.3)时,设计了这样的流程:(1)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导入课文(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3)检查预习的字词(4)整体感知:学生回答喜欢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写了老王的几件事(5)重点研读:把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并说出理由(6)探究性学习:举出感恩图报的成语、谚语、格言、诗句、故事(7)拓展延伸:再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思考周围有否需要帮助的人该怎样帮助他们(8)小结(9)作业:假如“老王”就在身边,会怎样做,请写出来。对《老王》的处理,这位老

5、师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开头和结尾时都用了《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还让学生举出感恩图报的成语、格言、诗句、故事等,并思考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该怎么帮他们,并要求写下来。这个教学目标固然实现得不错,但不得不说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且没有从文本出发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泛泛的道德教育和虚假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典型的“越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上面,而不是将所谓的道德教育和虚假的人文关怀作为重点,因此这位老师对《老王》一课的教学设计似乎值得商榷,至少在这个环节上有“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嫌疑。二、失位所谓“失位”

6、,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未能到位。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浅阅读”倾向,没有自己的思考,对文本浅尝辄止,与文本之间未能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了。二是教师“无作为”现象,随着“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等时髦话题的兴起,“少说甚至不说”已经成为不少教师解读文本的一种主张。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甘当配角,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就存在欠缺,当学生的体验肤浅时,当学生的探究出轨时,当学生的个性解读有偏差时,教师未能及时纠正,如此文本本有的育人功能便被弱化,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化,不会有什么长进。曾看到一篇关于《老王》的课堂实录(《苏教版

7、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之教学尝试》,见《读与写杂志》2007.6),因学生初中学过,老师尝试让学生进行讲解,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备课,上课时选了4名学生代表当老师,互为补充,教师坐在下面作为学生参与讨论。具体教学流程如下:(1)小老师板书课题,介绍作者(2)小老师提问学生(此“学生”恰恰是坐在下面的教师)问题(①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如何理解作者的“愧怍”?)(3)其他学生向小老师提问(①51页写“老王直僵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