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

ID:41382745

大小:69.2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3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1页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2页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3页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4页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附答案】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导学案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7・桃花源记学习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借助注释学文言》17.桃花源记第1学时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过小组研讨读懂第1、2节课文内容;2、理解课文第1、2节屮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3、感受作者在桃花源中所寄寓的人生、社会理想。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第1、2节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桃花源屮所寄寓的人生、社会理想。导学过程感悟一、预习1.读课文1、2节,正确朗读加点字音。(利用注释,查阅词典,注意多音字,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看()便要()还家妻子

2、邑()•••人遂()与外人间()隔衣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及郡()下诣()太守•••2.读课文1、2节,理解文意。(利用课文注释及资料,小组内合作探究)(1)解释重点字词含义:①缘溪行②落英缤纷③渔人甚异之••••④欲穷其林⑤仿佛若有光⑥才通人••••(2)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③其中往來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辖,并怡然自乐。3.学生分小组对课文1、2节进行进行逐句翻译,展示自习成果。4.学生

3、分小组对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重难点句子词语进行讲解。古今异义:鲜美交通俨然缘开朗词类活用:异前穷一词多义:寻舍其特殊句式省略句: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5.阅读思考、讨论:(1)哪些地方可以看11!桃花源是虚幻的?(可以从桃花源的环境、出现的突然以及渔人的感受等角度思考)(2)结合下文,思考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特点?(可以从环境、人民的生活,风俗民情等角度思考)(3)再结合下边对桃花源

4、中人的描写,想想,作者把桃花源写得那么好,作者在其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思考)二、展示(预习题目)三、反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辖,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Z,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11!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岀“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发现桃花源一一()一一-()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o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反思: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shi)

6、靖节,潟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十三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吋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坏境的影响,使他

7、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得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朿。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

8、人崔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m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多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