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m与健康》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PM2.5对健康的影响主讲人:韩芸娜组员:刘鑫、杨天恩、韩芸娜、赵宸、魏曦东、张硕、崔峻豪1.PM2.5的理化性质2.PM2.5对健康的影响3.PM2.5的致病机理4.统计数据5.如何减少PM2.5对身体的危害目录1.PM2.5的理化性质PM2.5粒径小,数量较多,表面积大,且沉降速度慢、传播距离远,可为一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提供载体。沉积在人体的PM主要为PM2.5。PM2.5的化学组成因地区及污染源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主要成分有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金属颗粒、矿物质以及其所吸附的有机化合物等。对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由较细小的颗粒组成的复杂结构集合体比由
2、较大颗粒组成的简单结构集合体比表面积大,所以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下面请看三则研究结果冯沈迎等人对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与污染特征的研究表明,约97.6%的多环芳烃、82.3%的酞酸醋、78.5%的有机氯农药分布于≤7.0um的颗粒中,而约89.9%的多环芳烃、48.7%的酞酸酷、49.9%的有机氯农药分布于≤2.0um的颗粒中。滕恩江等对中国四城市环境大气可吸人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的研究表明,S、Br、Cl、As、Se、Cu、Pb、Zn等8个元素在粒径≤2.5um的颗粒中浓度高,富集倍数大,其中S、Pb、Se等元素的富集倍数达数千倍。美
3、国大部分研究也表明,硫酸盐、硝酸盐、氢离子、元素碳、二次有机化合物及过渡金属等都富集在细粒子(PM2.5)上,而Ca、Al、Mg、Fe等元素主要富集在粗粒子(PM10-2.5)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可见,PM2.5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人类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2.PM2.5对健康的影响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医院哮喘病发病率、进医院的人数以及死亡人数都会随空气中PM10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如酸、重金属PAHs等,主要集中在PM2.5范围,而粗粒子PM10中含量很少。据Schwartz等(1996)的研究,每日中死亡
4、率增加同PM10、PM2.5和硫酸根离子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同PM2.5的相关性最强。2、PM2.5对循环系统的致病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PM2.5暴露有关。3、PM2.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性:研究显示产期暴露PM2.5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有关。1、PM2.5对呼吸系统的致病性:与PM2.5暴露有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有鼻窦炎、肺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疾病、结节病和肺癌等。注:结节病是一种以累及肺和淋巴系统为主的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肉芽肿性疾病。请通过图片了解一下PM2.5的致病过程综上所述,暴露PM2.
5、5所引发的负性健康效应是多方面的,不容忽视,其致病性值得关注;但PM2.5具体成分与具体疾病之间的一对一的因果对应关系尚未建立,PM2.5的致病机制研究仍有待深入。3.PM2.5的致病机理专家介绍,雾中的水汽很大,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特别是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遇到水汽后容易形成小颗粒,并积聚在一起然后下沉。“这些附着着诸多微生物、细菌、病毒的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后,首先会刺激和破坏我们的气管黏膜。”人体的气管黏膜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杀灭有害病毒及细菌及抵抗它们进入肺部组织,二是把有毒有害物质排出体外。随着这种颗粒物吸入量的增多,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的气管黏膜遭
6、到破坏后,这些颗粒物将进而损伤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空气污染可能首先诱发呼吸道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进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和氧化性损伤。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大气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暴露后数小时内,污染物浓度增加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降低和血压的升高具有显著关联,全身低炎症水平和肥胖可能进一步加剧污染物急性暴露的心血管功能损伤。——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4.统计数据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分析显示,
7、PM10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38%、0.65%和0.40%;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40%、1.43%和0.53%,这不但证明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存在危害,更证明了PM2.5对健康的危害高于PM10。——2009年中国环境科学杂志《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近日微博上流传的发布于环境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北京、上海、沈阳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