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ID:41364661

大小:6.40 MB

页数:92页

时间:2019-08-23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_第1页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_第2页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_第3页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_第4页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程晓亮中医护理学 电子教学课件程晓亮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历史源流各阶段的特点及成就。[学时]:2学时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㈠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医学理论体系,研究探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预防、治疗,以及养生、保健为目标的传统医学。㈡中医护理学概念中医护理学的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

2、二、中医学的历史源流㈠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的百舸争流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3.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4.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5.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6.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返回返回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中医学“四大经典”㈡秦、汉时期-中医理论的构建重组⑴成书年代:先秦战国,近代学者认为是西汉中后期。⑵作者:众多医家所著。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⑶内容:该书分为两部分:《素问》(平素之问答)共18卷162篇《灵枢》(神灵之枢要)1.《黄帝内经》《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

3、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创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2.《难经》(1)成书年代:汉以前。(2)作者:相传为秦越人。(3)内容与成就:《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尤其在脉诊、经络、命门和三焦等论述方面有所发展。3.《伤寒杂病论》⑴成书年代:东汉末年。⑵作者:张机,字仲景,后世誉为“医圣”。⑶《伤寒杂病论》内容与成就:《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该书分两部分《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外感病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对内伤

4、杂病进行了辨证论治。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1)成书年代:汉代。(2)作者:托名神农。(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华佗创制“五禽戏”开创体操健身先河整体观念指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脏腑精气血津液核心理论辨证论治诊治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㈢魏、晋、隋、唐时期-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一批分支学科,如针灸学,脉学在分化中日趋成熟。1.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在经络、俞穴和针灸治

5、疗的方法和理论方面充实了《黄帝内经》。2.晋·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记载24种病脉。确立“寸口脉法“。提出两手寸、关、尺与脏腑对应的脉学理论。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规范化。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将脉与证统一起来葛洪著《肘后备急方》3.隋·巢元方等人著《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论病源与证候的专著(第一部病因病证候的专著,)对内、外、妇、儿等及传染病的诊治有不少精碎的论述,记载了1739种病候,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4.唐·孙思邈:誉称“药王”,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堪为第一部古代医学百科全书,发展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

6、理论体系,开医学伦理学之先河。5.唐·苏敬等:著《新修本草》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44种,比欧州纽伦堡政府颁发的药典要早883年㈣宋金元时期--医学勃兴与学术争鸣1.宋·陈无择:倡“三因学说”,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病因分为三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对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科专著,开创脏腑证治先河,丰富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3.王惟一制铜人4.宋·宋慈:著《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5.金元四大家:各具特长的医学流派,他们冲破了泥古不化,墨守成规的陋习,指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理

7、论的发展。刘完素 (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学术观点: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学术观点:“邪去则正安”。倡导祛邪论一一攻下派代表著作:《儒门事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学术观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代表著作:《脾胃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学术观点: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