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13470

大小:144.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7-07-30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中医学对西方的交流与传播始于17世纪。最早是有来华教士带着颇为好奇的心理将自己的亲历介绍给西方的。自1676年至今,中医英译已走过了330多年。兰凤利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发表的《中医英译的历史回顾》中将这330多年人为地分成5个阶段。1.第一阶段(1676-1854)1676年,《痛风论文集》(TreatiseoftheGout)在英国伦敦出版,该书系是由荷兰文转译成英文;针灸由BusschofH.等人经

2、日本译介到欧洲,acupuncture(acu+puncture,针刺)、moxibustion(moxa+bustion,艾灸)等词沿用至今,是中医英文术语中难得的一对真正标准化了的译语;译介者均为欧洲人,部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大部分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译介内容多为见闻性、概述性的,或有关针灸、中医学史、药学、脉学等,尚未直接涉及中医典籍;英国还出版了多部拉丁文中医学著作。2.第二阶段(1855-1949)这一阶段是中医翻译和研究在西方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和西方在医学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医药学译著的出版由欧洲逐渐转向国内。

3、中国学者,主要是西医生,直接参与或承担译、著工作。这个阶段出版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和中医药,而未见针灸学英文译著的出版。该阶段开始译介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但均非全译。同时也基本终止了拉丁文中医学著作的出版。3.第三阶段(1950-1971)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受到了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但中医英34译却从未中断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仅1956-1960年期间,中国政府就成立了20所中医学院。翻译活动首次在官方的组织下进行,避免了译文用词混乱,概念解释不一的弊端。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中国学

4、者黄雯也将《内经》的一些重要章节译成了英文。这一时期,完全终止了拉丁语的使用,顺应了语言的发展规律。4.第四阶段(1972-1991)这一阶段中医英语得到发展原因得益于两个原因:1)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中药抗艾滋病作用的发现;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对针刺麻醉药的推崇,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法再次叩开美国大门。这一时期翻译工作的中心完全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中国翻译工作者成了中医翻译队伍的主力军。翻译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中医的主要经典著作及教科书的译本相继问世。翻译由实践转入理论总结。由于翻译工作有了广泛性和系统性,再加

5、上长期翻译实践积累下的丰富经验,为由实践转入理论总结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于是,一些经典著作出版了,例如德国文树德教授在美国出版了英译《难经》,英国李约瑟、鲁桂珍合著的《针灸史略和麻醉理论》,美国创刊出版的《美洲中医杂志》等。国内有中国政府组织编译培训教材《中国针灸学基础》、《中国针灸学》,张恩勤主编的《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等。5.第五阶段(1992年至今)随着学术界对于中医英译的研究和探讨,人们越来越感到中医翻译界“各家学说”的状态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另外,中医英译中存在的理解偏差和对应词缺乏这两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

6、候。于是建立协调中医翻译活动的组织及设计中医名词术语翻译规范化的模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一时期,中医英译的特点:1)理论研究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研究领域已触及到了中医翻译的原则这样一些带根性的问题;2)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纳入了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3)中医翻译界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被打破。4)系统的英汉中医教材相继问世;5)中医翻译活动由分散趋向联合,如张恩勤和徐象才主编的两套英汉中医丛书均有全国许多省市的译者参与。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中医英语翻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中国人参与的历史不久,全面系统开展翻译的历史更为短暂。

7、因此,一方面可是说中医英译的历史悠久;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中国的中医翻译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上升的空间也很开阔。国内外现状:34中医英语的发展建立在国内与国外的国际交流上。由于我国70年代改革开放的推动,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艺术、文艺和科技上面的交流日益加强。近几年来,我国国内对中医英译的版本层出不穷。1991年,李照国先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ESP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建立“中医英语”的构想,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探究。在1995年,他又编写出版了《中医英语教程》,对“中医英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论证了“中医英语”的概念机器在中医发展

8、中的地位。谢竹藩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绝“中医药名词术语应以标准化”的课题,其成果《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于2002年出版。这一些成果足以可见,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医英译的重视。但是目前,不少中医院校在研究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对于其概念、体系及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